党建园地
·组织设置
·党员发展公示
·支部风采
·学习新思想
·“三个好”


支部风采
百年征程传薪火 区域党史润乡土|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党史流动课堂第六期
作者:;日期:2021-07-04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的成员继续深入开展党史流动课堂走进中小学活动,通过这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激励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铸就鲜亮青春底色!

本期党史流动课堂,由学生第六党支部成员陈安妮、黄煜琳、许桂雯、郑丹妮、郑蕙兰、谢小红分别在芗城实验中学、漳州二中、漳州一中分校、华侨中学和竹塔中学为同学们讲述陈元宰、谷文昌、缪伯英等漳州史上的革命先烈和关于龙江精神、百年番仔楼、漳浦车本村的故事。

陈元宰

陈元宰故事主讲人: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陈安妮

故事简介:

陈元宰 (1907~1939年) 原名陈其昌,福建云霄城关人。他于民国十五年往厦门,参加工农运动。民国18年,被派到海沧至旧镇沿海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农会,成立游击队,建立厦门、漳州、石码秘密交通线。民国二十年1月,陈在厦被捕。他在狱中秘密创办《熔炉》杂志,通过写家信由其母亲辗转向省委汇报狱中情况。“闽变”后,由中共省委组织营救出狱。因患肺病咯血,由福州市委接往连江,化名陈元,到连(江)罗(源)地区工作。民国二十三年元旦,县委组织农、渔民万余人配合闽东红军第十三游击总队,攻下由300多名反动民团士兵盘踞的马鼻镇,成立连江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24年,陈与缪在漳浦结婚。6月缪携刚满月的女儿回娘家,自己抱病与红三团团长兼政委何鸣在宜谷径村会面。此后陈病情加剧不时咯血,由闽粤边特委派人护送至陈岱,与行医的父亲兄弟见面后往漳浦山边村养病,后转漳浦旧镇清溪小学任教。

1957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追认陈为革命烈士,遗骸由漳浦迁葬云霄献宝山。1990年,元宰遗骸由子女火化,安放于漳州市烈士陵园。

龙江精神

龙江精神故事主讲人: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黄煜琳

故事简介:

在1963年春,龙海全县11万多亩水田缺水溶田,九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龙海县委发出了“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号召,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堵江截流,引水溶田的战斗。

在首堵西溪的战斗中,要堵截九龙江西溪水,抬高水位、迫使水流进入九十九湾干渠,灌溉下游受旱的10万亩高产田。“淹千三、救十万”,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抗旱斗争中,榜山人民展现出了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样在北溪堵江中,出现了“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队典型事例;在南溪堵江中,出现“200多亩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三万多亩水田是大利”的东泗公社西岭大队的感人事例。

这些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精神”。“龙江精神”的实质是舍己为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生动写照,成为龙海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谷文昌

谷文昌故事主讲人: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许桂雯

故事简介:

让党史故事走进中小学,讲谷文昌同志的治沙经历,让同学们感受谷文昌同志“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公仆情怀:谷文昌同志“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坚信“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带领群众干什么,不管在什么岗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让同学们从党史学习中积蓄奋斗力量。

缪伯英

缪伯英故事主讲人: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郑丹妮

故事简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民族民主革命。在这场开天辟地的革命运动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丝毫不逊须眉的巾帼英雄,中共最早的女党员缪伯英便是其中之一。

1922年秋的一天,陈独秀从上海秘密来到北京,住进了中老胡同5号,准备赴苏俄出席共产国际“四大”。晚上,陈独秀对何孟雄说:“去年你出席少共国际‘二大’,听说介绍信和‘致国际少年共产党大会书’,是你夫人缝在衣服夹缝里的,连看守都没搜出来?”闻听此言,何孟雄看了一眼妻子缪伯英,不好意思地说:“是伯英缝的。”陈独秀说道:“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否?”何孟雄、缪伯英夫妇赶紧问:“先生,什么事这么神秘呀?”陈独秀哈哈一笑说道:“请伯英也把文件给我缝在衣服里行吗?”原来如此。两口子赶紧答应,缪伯英穿针走线,巧妙地将文件缝在陈独秀衣服内层,从外边一点都看不出来。

缪伯英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0个春秋,但她用生命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的壮丽“春秋”。

百年番仔楼

百年番仔楼故事主讲人: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郑蕙兰

故事简介:

上世纪20年代,从南洋回乡的陈顺筹在漳州市芗城区新行街建了番仔楼。不久,陈顺筹的外甥马东涵等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漳州城支部。当时,陈顺筹虽然不知道马东涵是地下党员,但他怀爱国之心,对马东涵所作的工作深表认同。

1937年夏,因叛徒叛变而遭严重破坏的中共漳州工委恢复建立,马东涵任书记。重新恢复的漳州工委急需一个安全的活动场所,马东涵便向陈顺筹求助。陈顺筹把番仔楼三楼无偿借给漳州工委使用。除了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陈顺筹还时常为工委提供活动经费。马东涵等漳州工委的同志经常出入番仔楼,在楼中多次成功策划革命活动,领导芗潮剧社在设立抗日救亡宣传队的基础上扩大为龙溪民众救国服务团,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把漳州及闽南一带的抗日救国运动推向了高潮。番仔楼是闽粤边特委掌握外界信息的重要据点,是闽粤边革命根据地采集物资、传递情报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平台。如今,这座历经百年风霜的番仔楼虽已不复昔日光彩,但它的红色故事仍在后世中传承和颂扬。

漳浦车本村

漳浦车本村故事主讲人:文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谢小红

故事简介:

车本村是漳浦县最边远、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是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为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红三团)、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工委机关所在地,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驻地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入漳,闽南游击队一千多人集中在漳浦整编,成立红三团,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进攻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时,红三团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死守车本。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围剿”和同党的叛变,漳浦县委书记张太西、委员吴庭坚等人坚守阵地,他们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也鼓舞了中国革命道路上无数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南特委成立靖和浦独立大队在车本村集训,闽南支队与工作队积极配合,建立新区。最终,在解放大军向漳州进军,国民党兵团溃逃的形势下,中共靖和浦县委和平解放漳浦。

车本村的红色历史从土地革命战争一直延续到了漳浦解放,素有“闽南井冈山”之称,车本村的革命事件对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的革命精神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教育意义。

重温革命先辈奋斗历程,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至此,文学院第六党支部开展的党史流动课堂走进中小学活动已经圆满结束,31名支教党员将红色火种播种到云霄、平和县、长泰等16个中小学,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31名支教党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认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