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级)
一、专业简介
1958年建校之初设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班,1963年设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专业,199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9获评省级特色专业,2021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所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福建省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学科、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2010年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植闽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中国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具有良好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多文体写作能力的,具有较强把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自觉意识、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可迁移跨界适应能力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创造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能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文化宣传人才的需要,且能适时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和社会文化发展。
具体分解为以下四项分目标:
培养目标1:道德品质方面
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具有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意识,具有科学严谨、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涵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质和优良的体质。
培养目标2:专业学识方面
扎实、系统地掌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学修养和现代人文社会学科素养,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与领会能力、文献典籍阅读与整理能力、文本鉴评与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多文体写作能力。
培养目标3:科研素养方面
接受一定的学术训练,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思辨思维,能够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调查研究,初步建构起跨学科研究的自觉意识和创新守正的自我要求,具有崇尚学术的精神和一定的科研潜力。
培养目标4:综合能力方面
掌握1门以上外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能力;能够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可继续深造的专业发展潜力;具有人文情怀、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乐于和善于人际沟通与交往,明确学习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的意义,能够在相沟通互与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尤其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凭借所学专业优势不断提升、丰富、完善和成就自我。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围绕“德育为先”“学生为本”“学识为基”“能力为重”等基本理念设计,旨在通过与上述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使毕业生达到以下六项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道德品质
爱党爱国,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1.1 具备坚定而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熟悉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艺学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文化教育事业,能够与时俱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能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认真负责。
1.3 具备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能够修身于内、塑形于外,严以自律、宽以待人。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和有自信心。
毕业要求2:专业学识
系统地掌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较高的中文专业听说读写的核心素养。
2.1 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字、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依据专业知识和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并能对相应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辨。
2.2 具备较强文学感悟、辨析、领会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学功底,能够进行典籍阅读与整理。
2.3 具备专业鉴别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及其发展状况,能够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更精确地掌握艺文结合的基本思想。
2.4 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与交流,能够感知不同文体写作的差别,并能根据不同的现实需求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
毕业要求3:科研素养
熟悉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具备自我提升专业学术的研究能力,初建跨学科研究的自觉意识和创新守正的自我要求。
3.1 掌握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3.2 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能够为学术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倾心尽力,为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我。
3.3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潜力和可不断提升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层次较高的专业学术研究工作。
3.4 具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能够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凭借所学专业优势不断提升、丰富、完善和成就自我。
毕业要求4:综合素养
重视品德、学识、艺能等方面的综合养成,具备文化自信力,能够传承与传播优秀文化。
4.1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自信力,能够肩负起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2 具备良好的文化涵养和人文情怀,能够珍视各种精神文化遗产和关注各类文化现象。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质和优良的体质,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综合性社会管理事务。
毕业要求5:批判反思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品质,能够根据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并实现自我的发展目标。
5.1 具备较强的辨别与判断能力,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做出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价,在进行反省中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
5.2 具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能够在毕业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主动进行自查、自纠,在持续改进中提升自己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
5.3 具备终身学习的品质,能够根据社会进步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变革之需。
毕业要求6:沟通合作
明确学习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的意义,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协同发展的理念,和有效沟通各种人事层面关系的基本能力。
6.1 明确在学习与工作中建立学习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善于人际沟通与交往,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与互助沟通的能力,能够以大局为重,与同事齐心协力、合作完成任务、共同取得发展。
6.2 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口语交际及文字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擅长对外交流与沟通,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共同发展。
6.3 具备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能够结合自身所学和社会实际情况,顺利完成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推动集体的发展。
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五、学制、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毕业学分:毕业最低学分156学分,其中必修112学分,选修44学分。
授予学位: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
课程类别 |
课程 模块 |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 |
1 |
2 |
3 |
4 |
5 |
6 |
通识教育课程 |
通识 必修课 |
大学英语 |
|
|
L |
M |
L |
H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
|
L |
M |
J |
H |
大学体育 |
L |
|
|
H |
|
M |
军事理论、军事技能 |
M |
|
|
H |
M |
M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H |
|
|
L |
H |
M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H |
L |
|
M |
H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H |
|
|
M |
H |
L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
|
M |
H |
L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
|
M |
H |
L |
形势与政策 |
H |
|
|
M |
L |
H |
创新创业基础 |
|
|
H |
M |
M |
H |
通识 选修课 |
美术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心理健康类、 创新创业类、人文社会类、科技世界类、闽南文化类、四史教育类 |
|
M |
H |
L |
M |
L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 必修课 |
中国古代文学 |
L |
H |
H |
M |
|
|
中国现代文学 |
L |
H |
M |
|
M |
|
当代作家作品解读 |
|
H |
M |
M |
|
M |
外国文学 |
|
H |
H |
M |
|
L |
现代汉语 |
|
H |
H |
M |
M |
|
古代汉语 |
|
H |
H |
L |
M |
|
语言学概论 |
|
H |
M |
M |
H |
|
文学概论 |
|
H |
M |
M |
H |
|
学术写作 |
L |
M |
H |
|
H |
|
逻辑学 |
|
|
H |
M |
M |
L |
选择性专业 实践必修课程 |
文艺写作 |
L |
H |
|
H |
L |
|
艺能研习 |
|
M |
|
H |
|
M |
能力实训 |
|
H |
L |
M |
|
H |
专业 选修课 |
国学典籍导读 |
L |
H |
M |
L |
|
|
唐诗艺术研究 |
L |
M |
H |
L |
|
|
唐宋词选讲 |
L |
H |
M |
L |
|
|
茶文化与文学 |
|
H |
M |
L |
|
L |
《儒林外史》研究 |
L |
M |
M |
|
H |
|
陶渊明研究 |
L |
M |
H |
L |
|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 选修课 |
古代传记选读 |
|
M |
L |
H |
|
|
《红楼梦》研究 |
|
M |
H |
L |
H |
|
苏轼研究 |
L |
M |
|
M |
H |
|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
L |
M |
H |
L |
|
|
海外华文文学 |
|
H |
M |
L |
|
L |
民间文学 |
L |
H |
M |
L |
|
|
儿童文学 |
L |
H |
M |
L |
|
|
百年新诗悦读 |
L |
M |
H |
L |
|
|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 |
L |
M |
L |
H |
|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
L |
H |
M |
|
L |
|
台港文学 |
L |
H |
M |
|
L |
|
现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 |
L |
M |
M |
H |
|
|
当代外国文学专题 |
|
M |
H |
L |
|
L |
现代文学与东亚文学关系 |
|
H |
M |
L |
|
L |
东方文学研究 |
L |
M |
H |
L |
|
|
跨文化戏剧选读 |
|
M |
|
H |
L |
L |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
|
M |
H |
L |
|
L |
中国古典美学专题 |
L |
M |
H |
L |
|
|
文化人类学 |
L |
M |
|
H |
L |
|
文本解读心理实验 |
L |
|
M |
H |
|
L |
西方美学专题 |
|
M |
H |
L |
L |
|
比较文学 |
|
M |
M |
|
H |
L |
文字学 |
|
H |
M |
|
H |
|
音韵学 |
L |
H |
M |
|
|
|
语言与文化 |
L |
H |
M |
|
|
L |
汉语词汇学 |
L |
H |
M |
|
|
L |
训诂学 |
L |
H |
|
L |
M |
|
第二专业主干课程 |
|
|
M |
H |
L |
|
编剧概论 |
|
L |
|
M |
L |
H |
公文写作 |
L |
M |
M |
H |
|
|
区域人文地理与写作 |
L |
L |
M |
H |
|
|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
|
L |
M |
H |
|
H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 选修课 |
摄影技术 |
L |
L |
M |
H |
|
|
创意写作概论 |
L |
L |
M |
H |
|
|
采访与写作 |
|
M |
L |
H |
|
H |
管理学 |
L |
|
M |
H |
|
H |
文化策划与创意 |
L |
M |
L |
H |
|
|
电影语言学 |
L |
L |
H |
M |
|
|
微视频制作 |
L |
L |
H |
M |
|
|
中小学语文课堂观察 |
L |
H |
M |
|
L |
|
音乐聆赏与文学表达 |
L |
|
M |
H |
|
L |
舞蹈鉴赏与文学表达 |
L |
|
M |
H |
|
L |
集中实践环节 |
必修课 |
劳动 |
H |
M |
M |
H |
L |
H |
专业实习 |
L |
L |
M |
H |
H |
M |
毕业论文 |
L |
H |
H |
H |
M |
L |
七、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当代作家作品解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写作(学术写作、文艺写作)。
八、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数 |
学时数 |
学分数小计 |
占总学分比例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课 |
41 |
904 |
49 |
31.41% |
选修课 |
8 |
128 |
专业教育课程 |
必修课 |
60 |
960 |
96 |
61.54% |
选修课 |
36 |
576 |
实践教学环节 |
集中性实践教学 |
11 |
288 |
11 |
7.05% |
课程实验(实践) |
20 |
472 |
20 |
12.82% |
说明: (1)本专业总学分为156学分。其中选修类课程44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28.21%;实践教学环节31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19.87%。 (2)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劳动1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专业实习6学分,共11学分。 (3)课程实践教学共20学分,包括通识必修课9学分(大学英语4学分、大学体育0.5学分、军事技能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5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5分、形势与政策0.5学分);专业必修课6.5学分(学术性写作0.5学分、文艺性写作1学分、艺能研习2学分、能力实训3学分);专业选修课4.5学分(专业限选课0.5学分、职业能力系列选修课4学分) |
九、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安排表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考核方式 |
学分数 |
学时数 |
学时分配 |
周学时 |
开课 学期 |
讲授 |
实验 实践 |
必 修 课 |
26001150300 |
大学英语A1 |
试 |
3 |
48 |
32 |
16 |
2+1 |
1 |
26002150300 |
大学英语A2 |
试 |
3 |
48 |
32 |
16 |
2+1 |
2 |
26003150300 |
大学英语A3 |
试 |
3 |
48 |
32 |
16 |
2+1 |
3 |
26004150300 |
大学英语A4 |
试 |
3 |
48 |
32 |
16 |
2+1 |
4 |
23005150200 |
计算机应用基础1 |
试 |
2 |
32 |
32 |
0 |
2 |
1 |
10007150100 |
大学体育1 |
试 |
1 |
36 |
32 |
4 |
2 |
1 |
10008150100 |
大学体育2 |
试 |
1 |
36 |
32 |
4 |
2 |
2 |
10009150100 |
大学体育3 |
试 |
1 |
36 |
32 |
4 |
2 |
3 |
10010150100 |
大学体育4 |
试 |
1 |
36 |
32 |
4 |
2 |
4 |
21011150200 |
军事理论 |
试 |
2 |
32 |
32 |
0 |
2 |
2 |
21012150200 |
军事技能 |
查 |
2 |
168 |
0 |
168 |
56 |
1 |
17028150300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查 |
3 |
48 |
40 |
8 |
2.5+0.5 |
1 |
1702915030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试 |
3 |
48 |
40 |
8 |
2.5+0.5 |
2 |
1701415030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试 |
3 |
48 |
40 |
8 |
2.5+0.5 |
4 |
1701715030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试 |
3 |
48 |
40 |
8 |
2.5+0.5 |
3 |
1701815030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试 |
3 |
48 |
48 |
0 |
3 |
4 |
17017060000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 |
查 |
由《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的实践学分、学时构成。 |
5 |
17016150200 |
形势与政策 |
查 |
2 |
64 |
48 |
16 |
1.5+0.5 |
1-8 |
18018150200 |
创新创业基础 |
查 |
2 |
32 |
32 |
0 |
2 |
1 |
小 计 |
41 |
904 |
608 |
296 |
|
|
其中:课程实验(实践)9学分,296学时 |
选 修 课 |
公共艺术(理论) |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 |
至少1学分 |
艺术鉴赏和评论类 |
公共艺术(实践) |
艺术体验和实践类 |
至少1学分 |
通选(心理) |
心理健康类 |
至少2学分 |
通选 |
四史教育类 |
至少4学分 |
人文社会类 |
科技世界类 |
闽南文化类 |
创新创业类 |
要求至少修满8学分,128学时 |
(2)专业教育课程安排表
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考核方式 |
学分 数 |
学时 数 |
学时分配 |
周 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讲授 |
实验 实践 |
专 业 必 修 课 |
01201040400 |
中国古代文学1* |
试 |
4 |
64 |
64 |
0 |
4 |
1 |
|
01084040300 |
中国现代文学1* |
试 |
3 |
48 |
48 |
0 |
3 |
1 |
|
01093040200 |
文学概论1* |
试 |
2 |
32 |
32 |
0 |
2 |
1 |
|
01051040300 |
现代汉语1* |
试 |
3 |
48 |
48 |
0 |
3 |
1 |
|
01202040400 |
中国古代文学2* |
试 |
4 |
64 |
64 |
0 |
4 |
2 |
|
01085040300 |
中国现代文学2* |
试 |
3 |
48 |
48 |
0 |
3 |
2 |
|
01092040200 |
文学概论2* |
试 |
2 |
32 |
32 |
0 |
2 |
2 |
|
01055040300 |
现代汉语2* |
试 |
3 |
48 |
48 |
0 |
3 |
2 |
|
01294040100 |
学术写作1 |
查 |
1 |
16 |
12 |
4 |
2 |
2 |
|
01078040400 |
中国古代文学3* |
试 |
4 |
64 |
64 |
0 |
4 |
3 |
|
01302040300 |
当代作家作品解读* |
试 |
3 |
48 |
48 |
0 |
3 |
3 |
|
01044040300 |
外国文学1* |
试 |
3 |
48 |
48 |
0 |
3 |
3 |
|
01021040300 |
古代汉语1* |
试 |
3 |
48 |
48 |
0 |
3 |
3 |
|
01295040100 |
学术写作2 |
查 |
1 |
16 |
12 |
4 |
2 |
3 |
|
01079040400 |
中国古代文学4* |
试 |
4 |
64 |
64 |
0 |
4 |
4 |
|
01101040300 |
外国文学2* |
试 |
3 |
48 |
48 |
0 |
3 |
4 |
|
01022040300 |
古代汉语2* |
试 |
3 |
48 |
48 |
0 |
3 |
4 |
|
01068040200 |
语言学概论* |
试 |
2 |
32 |
32 |
0 |
2 |
4 |
|
01026040200 |
逻辑学* |
试 |
2 |
32 |
32 |
0 |
2 |
5 |
|
小 计 |
53 |
848 |
840 |
8 |
|
|
|
选 择 性 专 业 实 践 必 修 课 程 |
01281040200 |
小说写作 |
查 |
2 |
32 |
16 |
16 |
2 |
2 |
学生自选一门文艺写作课程。 |
01282040200 |
古诗写作 |
01283040200 |
新诗写作 |
01284040200 |
散文写作 |
01285040200 |
实用文写作 |
01286040200 |
戏剧写作 |
01259040100 |
古琴研习1 |
查 |
1 |
16 |
0 |
16 |
1 |
2 |
学生自选一门艺能研习课程,该课程为创新创业课程。 |
01260040100 |
茶艺研习1 |
01261040100 |
书法研习1 |
01262040100 |
绘画研习1 |
选
择 性 专 业 实 践 必 修 课 程 |
01263040100 |
舞蹈研习1 |
|
|
|
|
|
|
|
|
01264040100 |
戏曲研习1 |
01266040100 |
吟诵与朗诵研习1 |
01267040100 |
古琴研习2 |
查 |
1 |
16 |
0 |
16 |
1 |
3 |
学生自选一门艺能研习课程,该课程为创新创业课程。 |
01268040100 |
茶艺研习2 |
01269040100 |
书法研习2 |
01270040100 |
绘画研习2 |
01271040100 |
舞蹈研习2 |
01272040100 |
戏曲研习2 |
01273040100 |
吟诵与朗诵研习2 |
01296040100 |
语言学调查实训 |
查 |
1 |
16 |
0 |
16 |
1 |
3 |
每学期限选一门,该课程为就业指导课程。 |
01297040100 |
民俗调查实训 |
3 |
01298040100 |
文化创意实训 |
查 |
1 |
16 |
0 |
16 |
1 |
4 |
01299040100 |
民间文学调查实训 |
4 |
01300040100 |
教学实训 |
查 |
1 |
16 |
0 |
16 |
1 |
5 |
合 计 |
60 |
960 |
856 |
104 |
|
|
|
其中:课程实验(实践)6.5学分,104学时。课程名称后标*为学位课程 |
选 修 课 |
系列一: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系列选修课 |
01347050200 |
国学典籍导读1(限选) |
试 |
2 |
32 |
28 |
4 |
2 |
1 |
|
01348050200 |
国学典籍导读2(限选) |
试 |
2 |
32 |
28 |
4 |
2 |
2 |
|
01123050200 |
唐诗艺术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436050200 |
唐宋词选讲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397050200 |
茶文化与文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235050200 |
《儒林外史》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126050200 |
陶渊明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01248050200 |
《红楼梦》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01481050200 |
古代传记选读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01120050200 |
苏轼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小计 |
20 |
320 |
312 |
8 |
|
|
|
系列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系列选修课 |
01206050200 |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选
修 课 |
01051050200 |
海外华文文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088050200 |
民间文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031050200 |
儿童文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516050200 |
百年新诗悦读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575050200 |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01483050200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01155050200 |
现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小计 |
16 |
256 |
256 |
|
|
|
|
系列三:外国文学方向系列选修课 |
01506050200 |
当代外国文学专题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355050200 |
现代文学与东亚文学关系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522050200 |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027050200 |
东方文学研究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01565050200 |
跨文化戏剧选读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01014050200 |
比较文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小计 |
12 |
192 |
192 |
0 |
|
|
|
系列四:文学理论方向系列选修课 |
01392050200 |
中国古典美学专题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134050200 |
文本解读心理实验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507050200 |
文化人类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391050200 |
西方美学专题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小计 |
8 |
128 |
128 |
0 |
|
|
|
系列五:语言学方向系列选修课 |
01268050200 |
文字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176050200 |
音韵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172050200 |
训诂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188050200 |
语言与文化 |
查 |
2 |
32 |
32 |
0 |
2 |
5 |
|
01361050200 |
汉语词汇学 |
查 |
2 |
32 |
32 |
0 |
2 |
6 |
|
选
修 课 |
小计 |
10 |
160 |
160 |
0 |
|
|
|
系列六:职业能力系列选修课 |
01313050200 |
编剧概论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4 |
|
01038050200 |
公文写作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4 |
|
01425050200 |
区域人文地理与写作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4 |
|
01318050200 |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5 |
|
01310050200 |
摄影技术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5 |
|
01422050200 |
创意写作概论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5 |
|
01439050200 |
中小学语文课堂观察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5 |
|
01424050200 |
文化策划与创意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5 |
|
01573050200 |
音乐聆赏与文学表达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5 |
|
01574050200 |
舞蹈鉴赏与文学表达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5 |
|
01570050200 |
电影语言学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6 |
|
01378050200 |
采访与写作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6 |
|
01318050200 |
管理学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7 |
|
01571050200 |
微视频制作 |
查 |
2 |
32 |
16 |
16 |
1+1 |
7 |
|
第二专业主干课 |
试/查 |
10 |
160 |
160 |
0 |
|
2-5 |
跨专选 |
小计 |
38 |
608 |
384 |
224 |
|
|
|
其中:课程实验(实践)4.5学分,72学时 |
专业选修课要求至少修36学分(含第二专业主干课),576学时,其中职业能力系列选修课至少修8学分,多修的职业能力课程学分可抵扣专业选修课学分。第7学期至少选修1门专业选修课。 |
(3)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考核方式 |
学分数 |
学时数 |
周数 |
周学时 |
开课学期 |
32001060100 |
劳动 |
查 |
1 |
48 |
2 |
4 |
1-6 |
01026061000 |
专业实习(含见习) |
查 |
6 |
144 |
8 |
18 |
7 |
01025060400 |
毕业论文 |
查 |
4 |
96 |
8 |
12 |
8 |
小 计 |
11 |
288 |
18 |
34 |
|
|
十、专业修读指南
(一)毕业基本条件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前须修读至少156学分。
(二)课程修读说明
1.通识教育必修课修读说明:
学生在校期间须修满通识教育必修课41学分,其中:《大学英语》12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2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军事技能2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7学分(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创新创业基础》2学分。
2.通识教育选修课修读说明:
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为1-6学期)须从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中修满8学分(原则上在线课程不超过5学分),其中公共艺术(理论)类至少1学分,公共艺术(实践)类至少1学分,心理健康类至少2个学分,四史等其他类至少4个学分。
3.第二专业主干课修读说明:
学生在校期间(第2-5学期)需跨学科、跨专业修读10学分第二专业主干课程,该类课程与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得重复。
4.专业必修课修读说明:
学生在校期间须修满专业必修课60学分,其中选择性专业实践必修课6学分。
5.专业选修课修读说明:
学生在校期间须从专业选修课模块中修满至少36学分,其中职业能力系列课程至少修8学分。
6.实践模块修读说明:
(1)毕业论文(设计):第五学期进行双向选择,确定论文导师。第八学期进行论文答辩,通过答辩者方能取得学位。
(2)专业实习:第七学期进行。分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进行。专业实习以分散实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