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午雨淅淅沥沥没怎么停过。原本在市中心广场举行的一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洽谈会被雨“挪”进了市人力资源市场二楼。
因为雨,来参加招聘会的人也比预期要少一些。走走、看看、停停、问问,记者随着王静宜在每一个民营企业的招聘桌上重复着这些动作。“多看看,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单位。”
在这场洽谈会上,很多前来参与应聘的大学生也都是跟王静宜一样的心态。
据了解,本场招聘会提供岗位近6000个,大大超出参与招聘的大学生。
窥一斑以见全豹。
同样,在去年12月和今年5月的两场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招聘的岗位数量近两万个,相当于进场参与的毕业生数量的两倍。而这已经是我市与全国同步第八年举办民营企业与大学生的接洽会,提供岗位约十万个,达成意向的仅为两万人,而这两万人中,还有一大部分都是“混迹”在招聘会中寻找工作的农民工和四龄五龄人员。
一边是民营企业求贤若渴陷入“用工荒”,一边是大学生冷眼旁观仍说“求职渴”。可是,民营企业这瓢水似乎没有缓解大学生的渴。理由是:不对味儿。
大学生:在现实和理想中游离
据人力资源专家调查,“用工荒”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其中缺工最严重的是加工制造业,因其用工需求量比重最大,占40%至45%,而传统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业。
但这些行业是大学生很难“屈就”的。
“‘用工荒’和我没关系。”王静宜直截了当地说。当然,这也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态度。认为自己花了几年的时间和金钱,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大学毕业后就进一个民营企业,很是“栽面”。
近几年,“大学生当搬运工”、“大学生做足浴师”等主题的新闻屡见报端。按照新闻的原则来讲,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是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职业似乎跟大学生都不搭边儿。
公务员,事业单位,这几乎是所有大学生的最佳就业去处。
然而,记者了解到一组数字,每年回到家乡承德毕业报到的大学生约六、七千人,而这些人仅仅是承德出外上大学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能够录用的大学生仅为七、八百个,基本比例是十分之一。
“原来千军万马挤的是高考的独木桥,而现在千军万马挤的是公务员这个独木桥。”承德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汪宏剑如此形容大学生对公务员趋之若鹜的心态。
观念是造成大学生“求职渴”的关键所在。
颈复康药业、文化传播公司、化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了一大批在承德地界上小有名气的企业。
工资、待遇、福利、发展空间,这些是很多大学生坐在招聘桌前探讨的问题。王静宜也一样。
“公务员考试我没考上,我希望能进一个相对好一点的民营企业,工资是一方面,但我更关心自己的发展空间。”王静宜告诉记者,她把这个称为“就业质量”。
曾经,“麦可思”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现显示,良好的企业文化,轻松的组织氛围,明朗的职业前景、晋升空间和丰厚的薪酬都激励着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去向的重要指标。
三本毕业、独生子女,这是王静宜的简单履历,也是这一代大学生的标签。
“社会上的确是老说‘用工荒’,可是毕竟上过一回大学,总想着出来找的工作得跟没上过的有些区别吧?”这种最简单的区别心理正是造成“用工荒”和“求职渴”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所在。
民营企业:我们也有不能承受之痛
为了配合每年的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市人力资源市场每年的3、4月份都要到民营企业中做详细的调研,挖掘出他们的潜在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方向。
“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主任李铁军对此深有体会。“但是双方擦出的火花确实不够耀眼。”
对此,民营企业也是有苦难言。
隆化一阀门厂的老板就告诉记者:“谁不愿意手底下有能干活的人,技术好,产品质量就好,我的生产成本就相对降低,盈利就上来了。”可看到大学生们手抱简历却对场子不理不睬的态度,该老板也很无奈:“可这些菩萨就是看不上咱的小庙啊。”
在很多招聘桌前,记者也看到了民营企业跟公务员相比存在的劣势。首先是工资,民营企业不能跟传统意义上的公务员“铁饭碗”相比,其次,要求有工作经验也让很多有意“屈就”的大学生望而却步。
而对“经验”一说,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招聘人员后首先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培养他们,可很多大学生在学成手艺之后,立即跳槽,把我们闪得不轻。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啊。”
采访中,很多多次参加过招聘会的民营企业都有过这样被“闪”的经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何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问题,是很多民营企业最动脑筋的问题。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对求职者学历低要求只是一种“用工荒”状态下的权宜之计,对企业长远发展而言,高素质和文化程度高的员工肯定是首选,即使是传统行业,也需要大学生更新人才结构。
“我们也需要大学生,需要设计和管理等高素质人才,可往往很多大学生一提到民营企业,就认为是车间工人。”传统的观念让民营企业几乎对自己头上这顶民营的帽子不那么自信了。
咋解决:协调联动才能牵手成功
两个事物不契合,必定是双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和高校毕业生难以牵手也是如此。
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民营企业亦不敢白白为他人做嫁衣,双方各自守着自己的阵地,久而久之,就成了对峙的局面。
面对几年来二者难以牵手的局面,汪宏剑认为该各打五十大板。“大学生说到底就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现在的大学生要放下过去的那种稀有珍宝般的架子,从现实出发,考虑自身的素质条件,作为选择就业的前提。”
近几年,随着一大批大学生已经纷纷逃离北上广,开始奔着二三线城市而来,重新定位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也是一个变化,更应该作为选择就业的基础。
张浩然就是其中之一。
“骑驴找马吧,先找个工作干着,一边是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转变,另一边则是积累经验,经验足了,也许下一个好的工作就在那儿等着你呢。”跟妈妈一起前来找工作的张浩然到很是乐观。看到身边的妈妈总是对这个不满意,认为那个不合适,他却只是用手拍拍妈妈的肩膀。
“谋一份白领的职,买一套中产的房,过一点小资的生活。这日子谁都想过,可是在现实面前,理想显得太轻了。”张浩然的心态让他仅仅在与两个民企交谈过后,便与其中之一达成了就业意向。“不是我太草率,而是我足够现实。”
就业困难是一个结构失衡之下的长期而多方面的问题。李铁军认为把就业问题简单归责于没有话语权的大学生,显得有些草率。
“高不成低不就,仍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态问题。”李铁军分析说。“大学生的确存在一些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等问题。但这更多的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比如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实习实训环节太少等等。”
就承德而言,我市的一些学科设置上还偏于老化,已经滞后于市场需求。比如,我市在电子、机械等专业的需求比较多,但是在本地院校中,这些学科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如同一根链条,若想让它快速地转动,是每一个细节密切配合的结果。“用工荒”也好,“求职渴”也罢,是需要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链条共同联动。不仅要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做链条中默契的对方,才是链条转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