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培养方案
·规章制度
·招生就业
·下载专区


招生就业
漳州师范学院2013年中文系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作者:文学院;日期:2013-02-04

 

学院简介

    漳州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坐落在气候宜人的鱼米花果之乡、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其前身是创办于1963年的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86年改名为漳州师范学院。

    学校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教育硕士授予权。

    现有校园占地面积1731亩,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81.5万册,电子书刊33864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1798万元。现有专任教室1050人,其中高级职称404人,博士2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学院现有16个院系,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科研创新平台,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并拥有邓小平理论研究所、闽南文化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文化诗学研究所等26个研究所。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闽南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闽南文化与家族社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计算物理与数值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9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化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等9个教育硕士专业,42个普通教育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近5年来,全校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立项650余项,其中以我校为依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1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坚持“育人内涵、改革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工作针,着力推进“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四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水平,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型师范大学。
            

招生简章

    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是全面贯彻我国学位条例,改善和提高各单位现有人才梯队素质,多渠道促进我国各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通知》(学位[1998]54号)及《关于启用“全国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的通知》(学位办【2011】70号)文件精神,漳州师范学院接收具有在职人员学习研究生课程,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硕士学位。

一、报名条件:

1.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刻苦学习、钻研,在教学、科研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成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的在职人员,均可向我院申请2013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2.符合以下条件者,可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后进一步申请硕士学位:(1)本科毕业有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满三年;(2)通过英语和/或综合(见招生专业目录)全国统一考试;(3)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科研成果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二、进修班报名及资格审查:

1、申请人填写《漳州师范学院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一式二份(该表可到漳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学历、学位证、身份证复印件及一寸近期免冠照片2张,送交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办公室(博文楼东区112室);

2、漳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进行资格复审;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1、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采取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分为二个阶段: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

2、课程学习:自通过资格审查注册入库之日起,必须在最多六年内完成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相应专业全部课程,并通过国家组织的外语水平考试,部分学科专业还需参加专业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六年内,若未按照我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结构修满规定学分或未通过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则本次申请无效。

3、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要求不得少于一年,且应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提交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四、收费:

1、研究生课程进修学习费用10000元,学习期间的差旅费、住宿费、食宿费、医疗费等自理;

2、符合硕士学位申请条件的,可自愿申请硕士学位,一次性另收学位论文指导、评审、答辩及学位评审费8000元;

3、报名及资格审查费200元。

五、招生学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目录内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050101

文艺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4010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

 

 

六、证书发放:

    凡在我校学习完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在职人员,考试合格,均可获得我校颁发的《漳州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并经我校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者,均可获得与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致的《硕士学位证书》。

七、报名时间、手续:

1、凡准备参加我校相关专业课程班学习者,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zgs/tdxltk/)”                    点击“在职硕士”栏,进入后点击“同等学历统考”栏,进入我校注册页面,进行网上注册并上传本人近期照片,填写基本信息,并提交学位申请。

2、网上注册成功后,申请人可持二代身份证原件,学位证书原件,到漳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进行基本信息确认,采集本人图像和指纹信息,签署《诚信承诺书》,接受资格审查。同时到漳州师范学院财务处收费科交研究生课程学费人民币10000元。(电子照片将用于申请人获得硕士学位后的学位证书,照片的标准请详见网站的具体要求;图像和指纹信息将用于全国统考考务管理和学位授予)

3、长期接受报名(第一期课程进修班报名时间将于2月28日截止,后续几期开班报名时间待定,详情可来电垂询)。

八、报名联系人、地址: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县前直街36号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博文楼东区105);

邮编:363000;

联系人:蔡老师  王老师 

电话:0596-2591442、13376908528  13015679969         电子信箱:zhyxf1981@126.com wangzhaonian1971@126.com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漳州师范学院是福建省9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文系已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非师)、汉语言文学(高职本)、对外汉语4个本科专业,2个研究所(文化诗学研究所、中华语言文化研究所),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3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3个院级教学团队。2012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福建省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同时也是福建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7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我系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培、聘”相结合的办法,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中文系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正、副教授27人(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博士29人,硕士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1人。2004年以来,在岗的教授、副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

一、   精品课程

    中文系现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语文教学论与人文素质教育六个教研室。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文艺理论》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

二、学术科研

    科研是高校的生命线, 我系历来重视科研工作, 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以来我系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85篇, 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的有30多篇。我系还完成了3项国家级、20项省部级、1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现有在研国家社会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7项,省级社会规划项目8项,省教育厅社科类项目12项。2006年以来共出版学术专著32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同时, 我系也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文学创作, 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百余篇。为了促进我系学术水平的提高, 活跃我系的科学研究气氛, 我系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科研讨论会, 以交流科研信息 , 切磋学术问题。为了随时了解国内学术动态,把握前沿性问题, 我系每年都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开讲座和座谈会。

    开展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举办大型的学术交流,举办大型的学术活动,是促进我系科研与国内外接轨的重要举措。2003年11月举办了“第五届国际辞赋学术研讨会”,2004年12月举办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2005年举办了“现代漳州籍全国著名作家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召开了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月举办了第十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6月举办了中国屈原学会第14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举办了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还承办了2004、2005和2006年福建省古代文学年会。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对提升我系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术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生教育

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本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博士10人,硕士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是福建省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本学科逐步形成以文化的视野研究文学史,典籍文献整理与文学研究并重的专业思路,在唐宋文化与文学、唐前文献与文学、元明清文学等研究方向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出版专著26部,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2项,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二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学术研讨会、中国屈原学会第14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

2、文艺学专业

    本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本学科由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与院文化诗学研究所构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构建形成了以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与文学理论研究,西方文艺思潮与文学理论研究等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2000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承担完成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30余项。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究会,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本学科全面研究汉语及其书面符号系统——汉字的历史现状,以便更好地应用汉语言文字,为继承中国传统典籍文化和建设现代文明服务。本学科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6名、博士4人、硕士7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学科点在汉语言文字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具有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如:创建新的音韵学、文字学理论和学科体系;训诂学的运用、闽南话的研究等方面,得到海内外同仁的肯定。本学科点以中文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教研室及学院中华语言文化研究所为基础。成功举办了第十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4、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储备充足,具有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科研实力,科研成果突出。学科点具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职称层次高,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6人、硕士2人,学士2人。现代著名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研究、现代诗歌与音乐文学研究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学科带头人张桂兴、陈煜斓在全国学术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学科成员获福建省优秀团队称号。2006年以来,团队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3项,省级课题30余项。先后成功举办了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漳州籍三作家研讨会和林语堂两岸学术研究会,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本学科致力于研究世界文学发展史和中西文学比较史,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并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中80%拥有博士学位,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很高的教学水平,不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多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而且具有非常突出的学科前沿意识,十分重视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够及时将学术界的一些新的观点、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能够紧紧跟上本学科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西方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该方向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所制定的教学模式也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岀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

6、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我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储备充足,具有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突出。学科点具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职称层次高,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8人、硕士1人,学士2人。现已形成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闽台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曾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