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导师风采
·规章制度
·招生就业


培养方案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作者:;日期:2024-03-26

闽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现有导师组成员11人,其中教授6,副教授2人,讲师3人,均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在国际中文教育、外国文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领域成果丰硕。本硕士2021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22开始招生

二、培养方向

1.中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海外传播

该方向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并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做出贡献。

2. 国别化汉语教材开发

致力于编写大量适合短期汉语研学的教学案例,以此为基础,融合词汇、语法、跨文化交际等学科开发适合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的教材。

3.国际中文教学法

致力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语用等汉语本体研究,助力解决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目标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国际中文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五)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六)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备适应所在国教育特点的跨文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标准学制

硕士学制3年。在校年限最长为5年。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导师“集体指导与个别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培养的优势。

(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课堂互动、分组研讨、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六、学分学时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42学分。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低于34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

七、课程结构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具体课程的设置。

(一)公共必修课 (6学分)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3.研究生综合英语(3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12分)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3学分)

2. 文化与传播(3学分)

3. 二语习得研究2学分)

4.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3学分)

5.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学分)

(三)方向必修课(7学分)

1.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2学分)

2.跨文化交际 2学分)

3.国别化汉语教材开发和研究  2学分)

4.专业英语 1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少于9学分,每个模块至少需修满1个学分

1.学科方向类:汉语言对比、偏误分析、汉语教材与教

学资源、国际中文教育技术(各2学分)

2.文化素质类: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中国文学专题、中国思想史、第二外语、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各2学分),音韵文字与语言教学、闽南文化研究、(各1学分)

3.交叉融合类:训诂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问卷调查及人文统计分析方法(各2学分),人工智能(文史)(1学分)。其中人工智能(文史)属限定性选修课,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需修读。

(五)补修课程

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3门课程。随本科师范生学习,不计学分。

八、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应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并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实际应用,体现前沿性和实用性。及时将国际中文教育前沿发展动态,引入课题教学。

1.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和前瞻性,兼顾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引进先进课程资源和师资,结合讲座式课程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逐步建设高水平课程。

2.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体现国际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发挥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注重案例教学的使用与开发建设,与一线教师建立共享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以参与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为主。

九、课程评价

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等方式,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教学计划的执行、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评改情况、课堂组织、论文撰写等环节,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十、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文献研读、行业讲座及报告、实践教学和中期考核等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不计学时。

1.文献研读(1学分)

学生应完成本专业领域和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学术期刊、文献专著的研读。导师负责对学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可采用读书报告、专题研讨,学生提交研读报告等方式进行。本专业领域要求每名硕士生至少完成10篇文献研读报告,填写在文献研读记录表中,由导师签字确认,达到此要求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2.讲座及报告(1学分)

本专业领域硕士生在学期间须听取学术报告10次以上,自主开设2次学术报告,并填写《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达到此要求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3.专业实践(6学分)

  专业实践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完成。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习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实习方式:

1)在国内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2)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实习工作。

3)实习时间不少于六个月,或实习工作量必须达到240课时以上。

实习管理:

1)志愿者由国家汉办或培养学校选拔派出。

2)教学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实习期间,培养学校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需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

3)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4.中期考核

在课程学习结束、开题报告完成后组织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综合考查研究生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状况,具体考核办法和处理按照《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考核结果报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备案。

十一、毕业要求和标准

本专业领域的硕士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5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和其他教学环节,考试、考查成绩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申请毕业并获取相应毕业证书。

十二、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在第三学期末进行。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且不少于3000字。

(二)吸收国际中文教学一线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师参与论文指导。

(三)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进行选题,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针对国际中文教学的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且不少于20000字。

(四)对学位论文的评阅与审核必须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学位论文应真实、规范、完整、准确,符合《闽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要求。

(五)学位论文必须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说理透彻、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从字顺。同时在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至少应符合下列标准之一:(1)发现并选用新的资料,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对他人已研究的问题提出新的认识;(2)运用新的方法,进一步深化他人已有的认识,拓展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3)理论联系实际,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小题大作,应用各学科知识、理论与前沿成果,解决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问题。

十三、其他要求

1.开题报告: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导师组可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论文开题的具体时间。

2.论文工作检查:本专业领域硕士生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在撰写过程中导师要根据硕士生论文开题情况,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3.职业规划与指导:充分考虑全日制教育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引导研究生在执行培养计划过程中,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积累就业经验、掌握应聘技巧,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因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外派实习实践导致课程学分未修满,可在研三上学期修习下一年级研究生的课程获得学分。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