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中文系10级非师1班 叶红
智者之言,亲切有味,其思想合理中节,谦虚而宽容,开朗而友善,热情而明媚,其风度,其气质,古之仁人不能过也。
——美•安德森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年轻的伊加拉斯因为飞的太高让蜡质的翅翼都融化了,最终扑落而跌入海洋。而老头谭达拉斯永远低低的飞着,安安稳稳地到家了。这则故事是引述于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其阐述的道理是非常明显的。文如其人,林先生脚踏东西文化融汇了东西方的智慧,以至于美国学者慨叹:“只要将他的著作读上数页,谁也会觉得与高人雅士相接。”
林先生的生活似乎从不需要旁观者。赞美也好,批评也罢。一斗烟,一支笔,一张纸,他总是笑而不语,淡然地寻找着与其相近的灵魂。
山水相依故园心
纵览古今中外,深刻而执著的沉思者,其灵魂总在青山碧水中荡涤。梭罗如此,陶潜亦是如此。对于林先生来说影响他一生的就是龙溪的山水,其次才是父母。虽然先生为了求学而浪迹天涯,但是天涯海角也抹不去生命最初的记忆。庭前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是大自然赠送给先生的童年礼物。淡泊名利,宁静志远的他看见高楼大厦就胆战心惊是不足为奇的。
家庭对人生的熏陶就如同千奇百态的树木。也许林先生不算是夹缝中求生的松柏,但他身边有着一颗参天大树的庇护和指引,这让他无所畏惧地乘风破浪。那就是他的牧师父亲,为了让儿子继续他的梦想,他毫不犹豫地卖了房子送儿子出国深造,这样的抉择又有几人无怨无悔?只是时间淘尽了一切。而林母对林先生的哺育是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因为母爱从不偶然,母亲唯一能给予的就是用朴素的爱抚慰风尘仆仆的疲惫。二姐美宫求知若渴却至死也无机会,这让年少的林先生倍受打击,也更加坚定了求学的决心。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何时会是尽头?可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妻子“贫穷算不了什么”的陪伴,就算变卖首饰依然是无怨无悔的相依相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天有多高,地有多广,成长路上只有经历了才明了。
几番回首京华望
英雄与时势在雨雪中飘落,却无法扫去沉默。众人笑峥嵘,战鼓震苍穹之时,唯有文人首起长弓。
世人争论着先生用英文写的《The moment in Peking》。何谓功过?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有何不可?至少西方人知道了中国女性坚韧却不失温柔。无论先生模仿《红楼梦》有无独到之处,但是《京华烟云》让姚木兰活出了多少女子的辛酸与不屈!就算是烽烟四起的乱世,中国也不会是一片荒芜。
俗话说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先生数不胜数的著作中,《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生活的艺术》等颇受外国人的欢迎。无论先生的文章以什么样的形式写的,只要有触动人心的真善美就不分时间和国界。
我们的生活太狭窄了,使我们对于精神生活的美点,不能获得一个自由的视野,而先生用他的笔为我们填补着精神的空前屋地。先生说过文人的笔就像鞋匠的锥子越用越利落。文人和笔是相依为命的,鲁迅的笔如匕首,而林先生的笔就是一面镜子。他冷静地擦拭并昭示给世人中西文化的差异,给所有人留下思考的天空。文化需要有人扬长补短,而先生就幽默地扮演了这个角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要以独有的方式演绎人生,抚慰他人的彷徨就不会有落幕的舞台。
幽默了诗意人生
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先生和他的文章一样充满灵气。他一直在告诫我们要怎样生活。他说,幽默是一种人生观,是应付人生的方法。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受的,但要保持流浪者特有的尊严,不要在追求中忘了自我。先生风趣地说在中学时他的成绩总是第二名,因为第一名挣扎于书海时,他却在钓鱼。他就像一棵守望心灵的树,执著于自己的天地。单纯的生活着,一事无成且游戏人生的人才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奴隶。
“其实我怨恨成名,如果这名誉足以搅乱我生命之程序。我现在已是很快乐,不愿再为快乐些。我所要的是些少现金,致令我能够到处漂泊,多得自由,多买书籍,多游名山。”这就是先生沉思的,富有风趣的,无虚饰的风格。他的人生只是静水流深,天然雕饰。正如他的文章中写的:“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命的长度已是过眼烟云,铭记心间的是延展生命的宽度。
所谓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为人要低调。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梦想的追随不为谁止步。先生总是手握烟斗,以微笑示人。其亲和力让人叹服。似乎烟对于先生如酒之于李白,有着无以言喻的意义。
落叶归根,何曾离开过?先生以一种思想,一份情愫,诠释生命的洒脱。沧海桑田,亘古不变的是一江碧水萦绕岚岚青山,炊烟袅袅中,似乎有一个人在等待一群灵魂相近的归人。这里从来就没有过客。
驻足仰望,院里醮着时光的凤凰花是否依然等待着凝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