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删除栏目
·学生组织
·特色社团
·规章制度
·学生活动
·下载专区


学生活动
“亲近大师林语堂”征文活动二等奖——郑月蓉
作者:文学院;日期:2011-11-05

 

红楼梦中人

中文系09级师本(4)班  郑月容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著宇宙文章”。

沁香的茂密蕉林,掩映在大片大片的橙黄色的阳光中。如水蛇蜿蜒的小路尽头,隐隐约约可见连绵起伏的丘陵。林语堂的板仔村,烙下清雅静默的初之印象。如同先生的人生哲学,闲适,幽默,古朴。

断线的风筝,没有方向地飘零,孤独里寻找家的彼岸。彼岸的恶之花,究竟是梦的终点,还是幻觉的城堡?先生的灵魂,在战争年代浮萍般漂泊,恰似红楼梦中人,写不下落叶归根的结局。

 

 

 

儿女情长

燕子呢喃,叼携旧日光阴;

鸿雁传情,吟咏今世离愁。

20世纪初,风起云涌,年代和离乱无奈地邂逅,碰撞出代沟的火花,中华大地血流成河。欲救国难,先救国民思想。启明星般的先哲举起笔,拯救民族的劣根性。鲁迅如此,郁达夫如此,林语堂先生亦是如此。

此前,封建犹如惨淡的乌云,黑压压地控制着神州大地。先生在困顿的青年时期,不期然遭遇了爱情的变故。离了挚爱,从此天涯海角,灵魂浮沉。

徐志摩说:我于茫茫人海之中寻找我心灵唯一的依靠,得知我幸,失之我命。

语堂先生和张锦端小姐的誓言,因家庭门第观念而背弃。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顷刻间毁灭于流言和旧观念。狂风暴雨来了,雷鸣电闪,孤独的愁云绕指柔,倔强如初,冲动应许的包办婚姻却瞬间弥补了心灵的空缺。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

见了胡兰城,张爱玲低到了尘埃里;荷西的六年等待,博得三毛一句应允。爱似无声的眼眸,情深似海时,便溢满生命的喜悦。可是,语堂先生没有喜悦,他失去了只此一眼今生无憾的知己。最深刻的悲哀,莫过于曾经最爱,而今相忘于江湖。

20世纪80年代,先生在台湾病重,无法行走。闻说张锦端小姐还活着的消息,他第一句话便是:我要去见她!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难得知己

茱萸处,抹酒月光;

静夜时,只影江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结束了法国莱比锡大学的博士求学,语堂先生回国投入了唤醒民族的行列。何其幸运,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叶公超、陈西滢等名士,皆成了先生的知己战友。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方能换来世的擦肩而过。创办《语丝》,厦大执教,上海相遇。语堂先生和鲁迅的情分,是精神领袖的相知相惜,甚难言明。

在鲁迅的麾下,语堂先生曾经甘愿做一个服膺者,一名前锋,一个摇旗呐喊者。然而鲁迅是一个斗士,林语堂则是一个绅士。鲁迅教我们如何战斗,语堂先生教我们如何活着,如何幽默,如何欣赏自然,享受人生。两人骨子里的不同埋下分裂的伏笔。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两位思想先哲的相离,错在过深的相知,错在对彼此期待,远远高过自己。

厦大执教的不快,《论语》和《人间世》创办的主张分歧,使得鲁迅对林语堂强烈不满。多次宴席上的正面冲突后,语堂先生的日子里没有了鲁迅的影子。

“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然吾私心终以长辈事之”。

摩肩擦踵的人流,爱神的小天使何其不易,于千万人之中找到彼此。知己难求,珍惜当下。

 

 

 

情归何处

梦里痴,非风似雨。

太阳远,抑长安远?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他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认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平凡家庭出身,求学上海,辗转北大,留学美法,一生著述颇丰。写作《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畅销书,参与《语丝》创办《论语》《人间世》,编撰汉英词典,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春蝉到死丝方尽。晚年先生在台湾呕心沥血矜矜业业,终敌不过生老病死。留下一方离魂,吟唱归家的哀曲。

他说,“道下雨,无处藏身,人生一大快乐事。”他说,也必须先感到人生的悲哀,然后感到人生的快乐,这样才可以称为智慧的人类。”他用心平气和、清风化雨式的微风细语,教会世人生活的态度。他批判美英政府,正式中国人民的劣根性,他高瞻远瞩,其言论至今仍然受用。

然而,作为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必有蜩与学鸠笑之,不理解之。迷恋北京思念福建家乡的先生,漂泊美国30余载,终憾于台湾。

40年代初,左翼作家的排挤,赛珍珠夫妇的热情相邀,先生居家到美国创业;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大地,先生在美国写作《日本必败论》。1940年初次回国写作,中国文艺界说他回来镀金; 1943年,先生只身再回故国,发表树立自信心和大国风度的演说,左翼作家再次群起攻击。

像在狂风骤雨中飞翔的鸟儿,林语堂疲惫不堪地往返于中美,只想找一个枝头暂避风雨。70年代,先生到香港看望女儿时说,这些山不像我坂仔的山,那才是秀美的山,我此生再也没有机会看到那些丘陵了。

 

林语堂先生的故居,背蕉林环抱,清静幽雅。众人就地画圈,闭目悟先人漂泊浮萍的一生。倏尔相视而笑。萦绕心间的不是苦痛和遗憾,全是先生的浩然正气、快乐哲学。欣喜不已,一个能让后世小辈思及而精神备至的伟人,其思想要多深邃,人格要多高尚。

至此,先生功德圆满。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