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删除栏目
·学生组织
·特色社团
·规章制度
·学生活动
·下载专区


学生活动
“亲近大师林语堂”征文活动二等奖——孙源智
作者:文学院;日期:2011-11-05

 

从《唐人街》中佛罗拉形象浅谈林语堂的文化观

 

09非师2  孙源智

 

    摘要:作为一部构建中美文化交流的著作,林语堂的长篇小说《唐人街》构建了一系列有着鲜明文化概念的人物形象。而这其中,作为冯家长媳的美国人佛罗拉更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例。林语堂借这个美国女子与中国传统男人的美满家庭,表达了他理想中的中西结合的爱情,同时也包含了其个人对于女性、家庭、宗教等多方面文化现象的看法。

    关键词:唐人街;林语堂;家庭;宗教

 

 

林语堂作为“中学西渐”的主力领军人物之一,在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他也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的文化传向中国,为中国开阔了文化视野。其1949年所作的长篇小说《唐人街》,以华人移民汤姆一家在美国的奋斗为主线,并将自己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寓于其中,向西方人描绘了唐人街中的辛酸与快乐,为西方人了解海外华人的生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便利的平台,而且随着其汉译本在中国的传播,也为国人了解海外文明提供了一些有力的参考。

《唐人街》一书以书写两种文化的相互感染交融为主,并未着重揭示中西文化间的激烈冲突和美国国内矛盾的情况,而是用一种理想化的姿态写出了背负着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的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情景。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及其所处的环境中,林语堂基于自身的文化观,塑造了一系统有着深刻文化概念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传统的中国人,又有美国化的中国人,同时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国人。而在这之中,林语堂还特别塑造了两个美国女子形象——大嫂佛罗拉和二嫂席茵·透伊,其中佛罗拉更是彻底地融入了汤姆的大家庭,成为了这个唐人街家庭中最特殊的一员。

一、佛罗拉的多重文化形象

佛罗拉是唯一一个融入冯家的美国女子,她是汤姆的大嫂、冯老二的长媳、餐厅的女主人,其长媳的地位绝定了佛罗拉在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的位置,使她在小说中频频出现。佛罗拉最初的身份是一个天然熟悉美国的美国向导,之后又借她与洛伊间家庭观的矛盾揭示中西文化对家庭看法的不同,最后又成为一个基督教传道者而与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艾丝·蔡两相辉映。总之,佛罗拉的出现为这个很大程度上独立于美国社会之外的家庭提供了更多与美国文化接触的机会,同时,也只有她的身份适合这样的一个角色。

佛罗拉首先是个美国人。虽然她的父母来自于意大利,但佛罗拉本人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影响,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出生在这里,我是美国人,我也觉得我像美国人”[1]。确实,佛罗拉身上有很多美国元素存在,比如热情奔放,会在家中当着众人面亲吻丈夫洛伊;比如性子急躁,在学习婆婆做菜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寻问下一步;比如信奉上帝,总是担心冯家的人会干涉她的宗教信仰;比如希望有自己独立的家庭,曾经多次问洛伊什么时候可以有自己成家。而佛罗拉的这些特点,也恰恰是文章所提示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几个主要方面,既是说,林语堂在很多地方正是通过佛罗拉与这个家庭中其他成员的不同来体现中美文化的差异。

但是同时,佛罗拉也是个地道的“中国媳妇”。事实上,这个家庭并非只有佛罗拉一个美国人存在,然而却只有佛罗拉真正属于了这个家庭,原因正是她迥然不同于席茵·透伊的性格。佛罗拉勤劳孝顺、重视家庭、不喜欢过于暴露的打扮,这些与中国传统标准共通的特点都使她能够很快得被这个相对宽容的家庭所接纳。而除了这些林语堂明确在文中提及的特点外,忍耐和善于服从也是佛罗拉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项,同时也是这个形象饱受非议的一点。很多人指出佛罗拉丧失了美国人个性化的性格,使得小说的情节失真。然而事实上,林语堂已通过佛罗拉亲口对此作出解释,“那是因为我是意大利人。我们在意大利时,我父亲跟我说,孩子应该服从父母”[2]。而正是这种忍耐与善于服从的性格特点,让佛罗拉得以在这个家庭中受到相应的尊重。在文中有多处描写提到佛罗拉心生不快的经历,尤其是当席茵·透伊进入这个家庭之后,然而每次她都只是心中不乐意而已,并不会将其表现出来。同样的,当她几次向丈夫提出成立独立家庭都被轻易地拒绝时,也从没有过于坚持过自己想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佛罗拉是地道的“中国媳妇”了。

事实上,作为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同时又是一个中国家庭的长媳,身负多重文化身份的佛罗拉与“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一样也是个文化中间人。如同林语堂本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无疑也会拉近与不同文化双方的距离。林语堂用不多的笔墨描绘出一个不同于汤姆一家的佛罗拉,同时又让她彻底的融入了这个家庭,既是肯定了中西文化间可以和谐共存的可能,又是为此而提出了自己的一种预想。

二、林语堂在佛罗拉身上反映出的女性观和家庭观

林语堂是个极其善于刻画女性角色的作家,正如他的多数作品一样,《唐人街》一文也以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见长。林语堂一贯主张将女性的幸福与成功置于其美满和谐的婚姻与家庭之中,既“倡导女性的自由、尊严与独立,“同时又提倡女性真正的幸福源于和谐的婚姻与家庭”[3]。因此,林语堂的女性观总是和家庭观联系在一起的。

林语堂在《唐人街》一书中有意突出了婚姻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书中林语堂接连叙述了冯老二与母亲以及汤姆兄弟三人的婚姻与爱情,并且以母亲对小妹伊娃爱情的担忧为收尾,意犹未尽的表现中国家庭对婚姻的重视。而佛罗拉在其中作为冯家的异国长媳,从文章一开始就成为这个家庭的亮点。

林语堂笔下的理想女性,总是首先是“贤妻良母”,其次才有其它的种种美德。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却特意地将一个美国姑娘刻画成中国式的“贤妻良母”,并予以极大赞赏。林语堂先是通过冯太太对佛罗拉的肯定,肯定了佛罗拉符合中国媳妇的标准,并又在佛罗拉诞下小马可后,给了她更高的女性光辉,既林语堂所说的女性美的第二阶段——母性的唤发。此外,作者又将席茵·透伊的例子与佛罗拉作对比,更反衬出佛罗拉婚姻与家庭的幸福。按照林语堂所主张的那样,女性的成就和地位主要体现在她的婚姻与家庭的美满幸福中,那么佛罗拉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女人。

对于佛罗拉而言,其之所以可以胜任这样一个贤妻良母形象,也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佛罗拉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形象的结合,如同佛罗拉是黑头发的白种人一样,其文化因素也兼具有中、西两方面的内涵。换而言之,既是说佛罗拉是介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文明之间的一个人物,而这恰恰是林语堂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写照。

林语堂在《唐人街》一书中,极力盛赞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成熟的政治体系,然而在家庭方式上却始终维系着中国传统观念,由此可见林语堂对中国家庭组成强烈认同。林语堂既肯定女性的自由、尊严与独立地位,又强调这些应首先在家庭中实现,而男女不同的身心结构和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归属及家庭关系,因此他认为一个合理的家庭结构是“女人在家里统治,男人在外面统治”。[4]而正是这样一个家庭结构保证了这个唐人街家庭在文化思想纷乱的美国始终保持着一个大家庭生活的美满。

三、佛罗拉形象隐射出的林语堂宗教情结

除了作者明显寄予佛罗拉身上的女性观、家庭观等文化倾向,宗教信仰也是佛罗拉这个形象身上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新教各派别为主的国度,而林语堂笔下唯一一个基督徒却是天主教徒,这与林语堂自身的经历是离不开的。

林语堂从小爱基督教(指天主教)洗礼,从教会小学一直到教会大学,如其晚年自述,“我是在基督教的保护壳中长成的,圣约翰大学是那个壳的骨架。我遗憾地说,我们搬进一个自己的世界,在理智上和审美上和那个满足而光荣的异教社会(虽然充满邪恶、腐败及贫穷,但同时却欢愉和满足)断绝关系”。[5]

然而林语堂在早年并非一个标准的基督徒,并且自认为是一个异教徒。他或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或称自己是道家门徒,或称自己唯一之信仰为人文主义,始终处于困惑之中。在林语堂写作《唐人街》的同年,林语堂同时出版的还有《老子的智慧》一书,主张“老子那种广义的神秘主义”更适合现代社会,这些观点在《唐人街》中也由象征着中国古典文化的艾丝·蔡向读者娓娓道来。

可林语堂并未满足这样,而是也用不小的篇幅描述了天主教的博爱等思想,并且在这之中寻找与中国道家思想的共通。作者借神父的口说道,“天主教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教我们认识宇宙的真理。只是真理在不同的国家内,带有不同的色彩。美国人喜欢某些观念,中国人又有他们的一套看法。”[6]林语堂将佛罗拉的天主教信仰与中国道家传统的宗教思想相连,认为这些一致都是寻求真理的方式,而消弥了信仰的国界。这样的说法既有接近中国道家思想与基督教社会距离的作用,同时也是林语堂潜在宗教观的一个体现。

而另一方面,天主教对于林语堂而言,还伴随着另一个意义,即童年回忆。对于在个人和文化身份上都长年漂泊海外的林语堂而言,乡情更是一个精神的维系,以致于他不自觉地在小说中常常引入天主教的内容。或许也正是如此,离乡三四十年的林语堂在晚年会再度皈依童年时的天主教,将信仰的起点作为他信仰之旅的目的地。

结语

如果把《唐人街》看作是一部反映现实的小说,那么它很难算得上是一流的佳作。但林语堂作为一位构通中西文化的大师,其更大的成就即在于“在异域他国的英文创作直接进入了最大语种的文化消费国,向西方读者传达了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信息,并为西方平民读者广泛接受,从而大大扩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放性格局。”[7]从这个方面说,《唐人街》一书显然是广有成效的。

在《唐人街》一书中,林语堂塑造的佛罗拉形象兼具中西文化的优秀品质,成为两种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而林语堂通过这个载体向西方人表述了包括中国的婚姻观、爱情观等中国传统文化众多方面。同时,作者也不自觉地在佛罗拉身上寄予了自己的许多个人因素,如多重文化身份的迷茫,天主教的童年记忆等,而正是这些个人因素在作者一系列作品中的不断出现,才使林语堂的作品呈现出自己独具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唐人街[M].唐强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第104

[2] 林语堂.唐人街[M].唐强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第104

[3] 东红.论林语堂的女性观[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2(4).第23

[4] 林语堂.中国人[M].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第111

[5] 林语堂.信仰之旅——林语堂先生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M].胡簪云译.香港:道声出版社.1999.第14

[6] 林语堂.唐人街[M].唐强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第203

[7] 黄万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林语堂[A].走近幽默大师[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238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