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秋天的墙壁是温热的,适合用脸贴近,寻求安定。
书在床的一角安静的躺着。有风经过,顺便好奇的翻动一两页。
从窗边跳进来一抹轻微而狡黠的光线,刚好射在扉页的一排字句上,刹时便跳起了踢踏舞,欢快而有节奏。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称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林语堂对于旅行的剖解似乎有一种脱俗又毫不拘泥的味道,洋溢着生活的艺术之妙。流浪式的旅行,看起来着实不错。
而迷糊的时光总是踩着跳跃性的舞步,还没有苏醒过来,白天与黑夜早已是另一个模样。在黄昏与黑夜的临界,深邃的苍天,惶惑而妖魅。黑夜的序幕总会被白天的最后一丝光亮拉开。沉睡不醒的嗅觉和味觉,渗进在席子上蜷缩着的柔软身子,在万籁俱寂里,安然而舒坦的迷沉了,忘却了。
此时,我在旅行,亦或流浪。
南国的轻烟淡水,竹筏木屋,涤荡了萦绕心头的阴霾,明朗得像一波澄明如玉的潭水。拾起一本《生活的艺术》,装进包里,心静如空潭,意宁似秋湖。下一站是哪里,我不关心。
这个秋天,我大抵悟得了林语堂的一点关于生活艺术的真谛。
在这个复制与滥情的年代,阳光惬意的午后,一本好书,一杯醇香的咖啡,无人打扰的歇息早已失去了它最初的本真。一些不知所起不知所终的旋律碎片加细密起伏的人群潮声,倒是很符合那抑郁荒凉的哥特气质。但这些都只不过像是矫饰的电影情节,并不给人以真实的感知。
而林语堂教给我们的是真正的生活艺术。
他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如何保持着朴实真挚,哪怕世界正处在冷峻与温暖二元对立的虔静冥响中,人们正处在一窝蜂般的、狼奔豸突的时尚追求中,他旷达的思想却有处处散发着信步于落叶之林的脱化,一片碧虚寥廓,充满着纯净广大的气息,比月光更莹彻沁透,透彻人的精神灵府。
这种透彻,于我,一本《生活的艺术》足以。
在汤汤水水逝去的日子里,我曾努力把人生中最难挨的辰光过得平淡无奇,而此去今年的繁盛记忆也早已暗淡成了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深锁在行李箱底下,一天一天的独自寂寞着,就像知更鸟在黑夜里寂寞的唱歌,或者沉睡不醒。但是其实,人生大不必一味的一头扎在那些灰暗的痛苦里,沉醉得暗无天日。我只是忘了如何去悠闲的享受那一份沉淀了的记忆,忘了换一种心态来面对生活。
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所以我大可以像林语堂说的那样,以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段闲暇细腻的时光。摒弃那些死气沉沉的意念,没有特意敛气定神的做作,是舒适的,便可以微笑,哪管它彼岸素素锦花,此岸荒草丛生。
迷恋内心的安定带来的舒适感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种高雅而神圣的追求。当书页在指尖的撩动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时,哪怕置身在一个苍山空寂,雪野清远的地方,我的内心依旧充满了爱的颗粒,细细密密。即使是浩渺无涯的忧伤,在心灵释放之后的悠然自得里,也会还我一个灿若春花的人生,令我知晓生活里究竟藏了多少乐趣。
林语堂说: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一个无爱的人生是多么苍白,它像西伯利亚的流放之地一样荒凉,像格陵兰的冰川一般寒冷。一个不深爱人生的人,他绝不会看到那花木葳蕤的美景,也会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微笑,有多温暖。
林语堂用最简单的语句点拨心灵的茫昧,当迷雾散去,收获的,总是令人惊喜的大彻大悟。
而总有很多人在日复一日的抱怨现实的残酷和冷漠:是它改变了我们的心境。在生活中,无数崇高的理想,总会像日瓦戈医生感慨的十月革命那样迅速的庸俗化和物欲化。我们心乏身累,只想以逃避的方式过着一种恬静无波或者接近麻木的日子。我们常常伸出手去,却抓不住什么东西可以当做永远,只能焦急的站在原地,希望简单的时光能够回得去。那时,没有理想幻灭的挫败感,没有爱情转移的失落和悲伤,也不用以一种哀伤的语调念出几米的字句。那时不会有快乐才刚开始,悲伤早已潜伏而来的苍凉,也不会有寂寞在黑暗里婆娑起舞。
其实,不必强求自己或是他人。我们之所以痛苦,只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要求太多了。我们想要以自己的微微之力去征服世界,而从不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只是这个尘世的一个过客。
或许我们可以在林语堂的哲语中寻得解答:对于人生我们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我相信,如若能在失望和悲伤之后换上一张浅笑嫣然的笑脸,豁达的拿起和放下,忘言绝虑,泰然处之,那么,不一样的人生定会粲然映现。
简单,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内心的安定,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读大师林语堂,参悟生活的艺术,可以融解我们与这个世界的隔阂,消除内与外的抵牾。在他的思想里,我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短暂人生通向永恒世界的津度。
伟大的生活艺术!
刘单 09级经本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