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删除栏目
·学生组织
·特色社团
·规章制度
·学生活动
·下载专区


学生活动
“亲近大师林语堂”征文活动三等奖——许雅颖
作者:文学院;日期:2011-11-05

 

知秋

 

09师本(2)班    许雅颖

 

 

秋日黄昏,他悠闲地倚在沙发上吞云吐雾,缭绕不散的青烟将其笼在一层迷幻的薄纱中。然而霎那功夫,青烟便四散开去。脱去了那层模糊人眼的迷烟,他慵懒得更加真实。雪茄再三点不着,他也不恼,洋火再一次划起,轻轻弹落积厚的烟灰,再一次吞吐那香醇的滋味,又置自己于一片薄雾中,周而复始,另有一番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这一片似有还无的薄雾中,林语堂品出了秋天与众不同的况味。

他的秋别有一番情趣,是古气磅礴的,有些许沧桑而又非老气,似智者般成熟,有着熏熟的温香。恰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发出的徐吟的声调”,那声调沉而缓,不断绝,又夹着不停歇的肉香,似一股决不猛烈却持续撩拨人心的力量,上演生活的柔韧圆满,又恰似“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用泛黄纸业上密布的指纹及油漆剥落的桌面上被磨得平滑光泽的实木,静静地在时光中诉说岁月丰盈的姿态。这秋天,在与明媚娇艳的春,茂密浓深的夏,银装圣洁的冬对比后,自以其富足的内涵,温熟的气质成就一番别样的况味。

林语堂的秋像一首写不尽浪漫的诗,也正是像林语堂那般拥有诗样性情的人,才能将生活如此诗意化。

一袭青衫,手执烟斗再搭一双皮鞋,不中不洋,他也怡然自得。他追求的就是自在的生活,佐以悠闲的情绪。于秋日黄昏惬意品秋天的况味,在闲暇无事的下午就着家乡的铁观音放纵思绪,遥想故居庭院前那郁郁葱葱的老榕,猜测邻居汤姆家的狗是否依旧畏惧老鼠……于种种重要的事或细碎小事中感悟生活的乐趣。就像他自己说的“以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钢琴、铁观音、烟斗和书籍常伴他左右,举手抬眸,自在不可言。他常于平淡的生活中抽剥出清甜的滋味,将生活运于掌中酝酿出怡然自得的情趣。这是通透世俗,沉淀下无数沧桑后凝练出的旷达与纯熟。《秋天的况味》中,世人多一叶障目,言及秋,浮上脑际的更多的是黄叶纷飞的萧瑟,是对花红谢了的悲悯,能有几人像林语堂那样全心全意感激秋天宏赐丰硕的物产,欣赏月圆、蟹肥、桂花皎洁的好滋味?这秋在先生的眼中富有生命的质感和生活的咸淡。这正是一位智慧老人对生活的感动。透过《生活的艺术》,跃然纸上的满满都是他对生活的爱。他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他用细腻的笔尖挖掘出生活的兴味,这种肆意的自由与快乐怎能不令人艳羡?

毫无疑问,他深爱着生活,且因深爱着生活而更宽容地看待浮华世界中的污浊,更乐观地享受生命或幸运或不幸的赐予。在他与鲁迅决裂后,鲁迅对他的攻击不可谓不刻薄,但他在鲁迅逝后仍客观地评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他不为自己澄清,也不斥言鲁迅的略嫌偏执,而是以他一贯秉持的和恕之道,中肯地为两人的恩怨划下休止符。道不同而已,谁人有错?痛失知己,他的遗憾又怎会是我们外人能够体会的?他也是个痴人。痴痴地享受着生活,痴痴地追寻生活的兴味。他说:“一点痴性,人人都有。”他还说:“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他发明明快打字机几近破产才不得不罢手。他痴情于对锦端的感情,在病中仍高喊:“她在哪?快带我去看她。”有痴心,有坚持,有追求,也有求之不得的了然坦荡,将生活经营得精致丰满。与人和善,遇事坦然,生活于他,唯剩恩赐了。

他享受生活的兴味,无论酸甜苦辣都怡然自得。他也曾备受争议旅居外国,他也曾痛失爱女老泪纵横,他也曾漂泊半世思乡成疾……但他就是那诗样的人,跌到了再爬起来,磕痛了轻轻拂过伤口,一笑置之……依旧是那一袭长衫,一把老烟斗,斜倚沙发地告诉你:“人生不过如此。”生活不总是如人意,但若像林语堂般执着地追求生活的美,那么生活大概总是美好的。追求美,享受美,这般旷达,乐观的人生智慧,轻易学之不来,非得像林语堂一般的人儿,才能尽情享受这生活的诗意。

    语堂若秋,没有青年的血气方刚,也不尽是老年人的超脱淡然,他有其痴性,顽性与悟性,恰似其笔下的秋那般自有生命的兴味。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