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删除栏目
·学生组织
·特色社团
·规章制度
·学生活动
·下载专区


学生活动
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作品 郑锦燕
作者:文学院;日期:2011-05-15

 

浅读《文化苦旅》

10非师一班 郑锦燕

 

不知道是不是在骗自己,总觉得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我赶不上它的步伐,甚至有的时候,我只能听见自己喘气的声音,摸不到前方,看不清未来。一切,都好像总在迷茫、困惑中度过。

我害怕,四周弥漫着紧张、匆忙的气息;我好害怕,自己没有办法停下脚步好好思考未来,思考人生;我更害怕,在一次又一次的匆忙过后,我不仅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更失去了憧憬和幻想。

只剩疲惫,只剩麻木。

于是,在某个下着雨的夜里,我终于坦然地放下形影不离的手机,让它保持关机状态,然后拿起那本压在枕头底下很久的《文化苦旅》,细细品味起来……

我好像,看见了曾经在梦乡里面的才会出现的长城、三峡、庐山、都江堰;我好像,看见了类似于沈从文手笔的栩栩如生的江南小镇;我好像,听见了屈原、李白、陶渊明的朗朗笑声……就是在这么的不知不觉中,我陪跟随着余秋雨先生走南闯北,走近了故乡,走近了文化,走近了余秋雨笔下的人生。

 

(一)

人们都说热爱祖国是一种大爱,也许这种爱,是心里面的信仰和忠贞。然而,我对我的故乡,是一种热情,一种坚持,一种固执。它不亚于对于祖国的情感,因为它同样教会我,爱和回报。即便是,小爱。

鲁迅笔下的故乡,不会只是闰土的故乡,不会只是“我”的故乡,而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眼中从原本的单纯、美好向荒凉、冷清转变的故乡。我至今无从去体会,当一个从小陪伴着你成长的地方,在你离开它的那阶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再遇见它,心里会有怎样的悲哀与心碎。也许,这是时代的必然,我不想去考究,只是徒生悲痛而已。

《文化苦旅》中,记录了杨明的一句话:“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当我们站在祖先们呆过的最后一站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地方叫做“故乡”。于是,此时的故乡就大不同于鲁迅的故乡了,它也许是不固定的,也许随处都是故乡。人的感情,也因此散漫在城市的各个街角,可能有情,可能有爱,也可能,一辈子都难忘。我想,余秋雨先生正是凭借着这种信仰,才能够坚持走过一个又一个文化古城、历史名迹。

这又突然让我想起了三毛。喜欢旅游的她,大概也有很多故乡吧。带着一颗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心,独自一人踏上未知的旅途。也许她没有什么目的地,只是走着走着,看到善良的人们,就亲切地打招呼;遇见投缘的人们,就送东西给他们。美国、台湾、西班牙、撒哈拉,都是她的家,她的故乡。这,是因为有爱!

故乡,其实是个人情感的寄托。它不是特指某个城市,某个乡镇,也没有民族、地域上的区别。余秋雨先生走过西湖、青城山、白发苏州,自然不是因为生他养他的地方,就是因为在那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有了感情,有了寄托,才称之为“故乡”。我想,他的故乡大概有上千个吧,只是唯一不变的是,他始终懂得寄托情感,安逸幸福。

他说:“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

 

(二)

从旅行延伸到一座座故乡,再又故乡扩展到文化。不管是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还是苏州、西湖、苏州,每一站都是一个幸福的彼岸。这一站一站不仅仅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切切实实的中国文明。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两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中国,不单单凭借古书典籍得以流传自今,还靠着多少前人踏过的那一座座万水千山和名胜古迹。

这一座座名城始终带着文人的气息走过了好几十个世纪,成就了活泼的中国文化。当庐山有了司马迁、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它才称之为真正的庐山;当青云谱有了八大山人——朱耷的来访后,才显得它更触目的荒凉;当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风流倜傥、高高傲傲地出现之后,柔婉的苏州也拥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格。《文化苦旅》中说道:“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有几个才子型、浪子型的艺术家怕什么?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有它的固执所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是文明大国,两千多年后,中国仍然是中国。只不过,此时的中国,多了份厚重,多了份深沉。傩戏,曾经以一种驱逐疫鬼的祭祀形式存在着,而今却被人们当做一种文化遗产。“这块灰黄的土地,怎么这样固执?固执得如此不合时宜,它慢条斯理地承受过一次次现代风暴,又依然款款地展露着自己苍老野拙的面容。”这种力量是温暖的,也是无比强大的。

闭上眼,我分明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那股文化力量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心里。我想藏着,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感受,余秋雨先生心中,那种遥望庐山的坚定与信仰。

 

(三)

王国维曾告诉过我人生应当是这样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仰、专注的精神方能豁然开朗,到达第三境界。这是后人对于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解释,侧重点在于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然而,从《文化苦旅》中,我却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这里的人生,是有灵魂的。也许它与大多数人拥有的人生一样,都是用时间、劳动、奋斗拼凑成的,但它更是千千万万人共同拥有的一种“人生”。人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身边有三峡,有西湖,有吴江;有庐山,有青城山,有天柱山……受到自然的供养,人们的秉性是自然也是善良的。代代相传,却非与世隔绝,共同的灵魂牵引着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快乐地成长,坦然地成熟。

这里的人生,虽短暂却坚韧。即便是代代延续的“人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时也短暂地令人怜悯。在这一生中,我们乐观过,坚强过,也消极过,放弃过。当我们坚持不懈爬上山坡到达顶峰的时候,除了能一睹一览众山小的风采,也要为了下山而大费周章。因此,这人生倒便成了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的人生。《文化苦旅》中写道:“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这便是一种坚韧。人生没有所谓的最高的目标,只有暂时的目的地。如若坚韧,便一生都在快乐、满足中度过。因为我们,一直在坚持。

这里的人生,有太多的含义用我这笨拙的语言是解释不清的。我依然记得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话:“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他是凭着这种信念走了一站又一站,而我们,既得知人生短暂来之不易,为何不好好享受当下,创造自己的价值? 

前两天下过雨,今天倒是不下雨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天气或者是别的一些什么原因,只是觉得一切好像什么都不用说,只需一个人在夜里静静地躺着,让它再带我去飞翔在长城之上,领略四季的变化。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虽然,每天的步伐还是在加快,但仿佛自己是去经历了一次轮回一样,踏遍了千山万水,收获了最纯真的自然。

我不喜欢,像其他读者一样,在午后品一杯热茶,一边欣赏着《文化苦旅》。也学这样多了一份惬意,却少了一丝专注。对我而言,在安静的午夜品味,才最能够跟着余秋雨先生一起遨游,自由畅想。也许,我的品读还不到位,但我确实用心了。我也希望,用自己笨拙的语言表达一种笨拙的情感。

然而这一切,也仅仅是出自于我的浅读而已。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