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倾城之恋》
邓君钰 08非师2班
从标题上看,容易让人想起一句话“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国与倾城,似乎让人猜想是一个关于倾国倾城的美人的一段爱情故事,可仔细读下来,倾城,指的仅仅只是它的本意,城倒了,是一段关于香港沦陷时发生的爱恋。张爱玲自己也说,海港之城的坍塌病不曾将从腐朽家庭走出来的白流苏洗礼感化成革命女青年,也同样不会使喜欢享受自由的范柳原最终选择了平时的生活和流苏结婚后真正完全放弃以往的生活习惯、作风,《倾城之恋》的结局,流苏与柳原看似幸福的在一起,动听又尽够了人情,可是,感受着张爱玲笔间的苍凉,这对天下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感伤。
其实,《倾城之恋》的故事很简单,离婚的白流苏寄居在母亲家,所带的家资耗尽之后遭到了兄嫂的冷嘲热讽,跪求母亲评是非,可其母也不予主持公道,逼着流苏以寻求婚姻的重新,来逃离樊笼求得生存。在酒会上遇见了范柳原,然而柳原是一个只求情人而不敢结婚的男人,两人正陷于困境时,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们在患难中相濡以沫,最终流苏得到了一个平凡的归宿。故事梗概简单甚至说有点老套,结局看似完满,可是张爱玲的用其苍凉冷静的叙述方式,让我们看见了其中的心酸。
白流苏始终是在中国传统道德训导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性,她并能突破传统界定的有关女性的框架,她把自己的命运全全放在一个男人的身上,企图通过与一个男人的婚姻来帮助她摆脱家庭所带来的烦难,也可以说,白流苏是名“赌徒”,她很勇敢,她并相信命运却又将自己交给了命运,交给了一个“赌注”,使自己一直处于一个从属地位,以男性话语作为中心,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失去了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因此“结婚”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白流苏最高的人生追求。
范柳原自小在英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礼仪和教育,知道爱应该是互相的,女性也有爱的权利,得到女性的爱,男人的爱才是完整的,可以说范柳原要的不仅仅是流苏的身体,更要得到流苏的真感情。他很小心,在无法知道流苏的真正想法时他表现的非常小心谨慎,柳原看到流苏来到香港,就知道流苏的态度,他说流苏爱他“这是明摆的事实”,但他“不肯相信”,又说“流苏,你不爱我”这样看似矛盾的话,他需要流苏爱他,他要流苏爱他,并不希望这样的爱情是存在于任何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在范柳原的内心深处是想要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女人,和她结婚。
流苏与柳原的“倾城之恋”一直处在一个攻防状态,可以说是中西方爱情文化的碰撞,西方爱情观注重爱情本身,而流苏代表的东方爱情观往往习惯将爱情与经济、家世、财产附属在一起,柳原爱流苏,可他不确定流苏对他是否真正动了情,“我不至于那么糊涂,犯不着花了钱要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诶,也许也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然而作为东方女性的白流苏,爱情或许对流苏来说是件奢侈品,她所能求的就仅仅是一座婚姻的围城,艰难险恶的处境把流苏逼上了绝路,她不得不本能的关注婚姻、乞求婚姻,她也因此漠视了柳原所珍视的爱情。在他两之间,男女之情其实是一场战争、算计和利益的博弈。理智驾驭着激情,幸好香港沦陷的意外使其获得了双赢。
《倾城之恋》的结局多少有些不合传统的“大团圆”结局,颇类悲剧底色上打上的一点喜色,他们的结局就像经历了一场谈判后双方达成的协议,而不是一个幸福的结局,多了很多悲凉,试着思考,假如没有战争,两人仍依然活在自己的观点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在华光绚烂的生活下是苍白悲凉躯壳。在小说的最后胡琴依依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凄怆之感,时间仿佛定格在那里,把他们与实际人生拉开,依依呀呀,依依呀呀,苍白、单调、无力,使得虚无的苍凉从读者心底升起。
《倾城之恋》中凄清苍凉的基调,源于张爱玲对生活的看法,她觉得人生就是充满着悲凉与无力的,那白流苏范柳原的爱情结局悲凉的大圆满也就绝对是张爱玲想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