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规划
·创新团队
·队伍建设
·科研成果


学科规划
【尊重传统,敢于创新,特色发展】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
作者:;日期:2021-12-01

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

——闽南师大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之路

“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是闽南师范大学独具特色且在学界有着广泛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方向。迄今为止,经过三代学者历时近30年的耕耘、积淀与传承,日渐形成了文化诗学的“漳州学派”,并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者群和暨南大学文艺学学者群共同构成了国内“文化诗学”研究领域的三大学术重镇。

闽南师范大学文化诗学研究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萌芽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之交的“奠基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壮大期”三个阶段。在漫长的求索中,文化诗学的学术理念渐趋明晰、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影响与日俱增。

文化诗学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刘庆璋教授“中西比较诗学”以及林继中教授“文化建构文学史”的思考和建构中。刘庆璋的“文化诗学”构想从“西方诗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中延伸发展而来,在学术思考的方法理路上也一脉相承。早在1988年出版的《西方近代文学理论史》中,刘庆璋就已形成一种“文学与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互动互构关系”的研究思路,由此日趋形成了“文学—文化”辩证互动的研究特色。受钱钟书“打通”思维模式的影响,加之布克哈特、皮亚杰等西方哲学家的方法论启发,林继中教授也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文化建构与文学史”的思考,并提出“文化构型”与“整体结构”是文学史建构的逻辑前提,由此强调文学与文化的互涵互动与“双向建构”关系,这也是其主张“综合整体性研究”之“文化诗学”的学理雏形。

进入90年代,闽南师范大学文化诗学研究快速发展,不仅理论意识和学术主张日趋明晰,还于1999年率先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文化诗学”研究所,并在世纪之交成功举办“全国第一次文化诗学研讨会”,成为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995年发表《杜诗学——民族的文化诗学》(《杜甫研究学刊》)起,林继中教授在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前后,发表了一系列“文化诗学”研究论文,不仅对“文化诗学”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旨趣有着清晰阐明,还明确提出了“双向建构”的文化诗学操作方法,并从贯通“内外”、会通“中西”、勾连“古今”三个层面进行了学术论析,为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诗学较早地圈画了一张可供实践的草图。与此同时,受西方新文论、新思潮的影响,刘庆璋教授也在《简单化思维模式的谬误——从西方文论史的研究谈起》(《江海学刊》1994年)等系列文章中对当代西方文论,尤其是“语言学理论模式”和“文化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反思,并由此逐渐过渡到“文化诗学”的理论思考与建构中,并明确提出“建构中国学人的文化诗学”口号。正是以刘庆璋、林继中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艰辛摸索与自觉耕耘,不仅日趋凝聚形成了闽南师范大学文化诗学研究的特色和方向,也为“文化诗学研究所”的成立以及“全国第一次文化诗学研讨会”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以来,在首任所长刘庆璋教授的领衔下,文化诗学研究获得极大发展,人才队伍日渐扩大,由此迈入壮大发展期。自“全国第一次文化诗学研讨会”后,在学术研究上,主编并出版了“走向文化诗学”以及《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等多部专著和论文集,还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文化诗学的中国化及其实践”等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在人才队伍上,除刘庆璋、林继中外,黄金明、祖国颂、沈金耀、陈煜斓、李晓宁、雷亚平、张桂兴、孙媛、吕贤平、张文涛等一大批学者陆续加入其中,为文化诗学的发展壮大增添了巨大动力;在学科建设上,文艺学“文化诗学”硕士点方向的设立,也为国内文化诗学人才的培养起到引领作用。这些围绕“文化诗学”富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还为文化诗学的“本土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2008年后,张桂兴教授、沈金耀教授相继接任“文化诗学研究所”所长,开启了“文化诗学”研究的新征程。2011年10月,时隔十年后,“文化诗学研究所”又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文化诗学漳州论坛”,为“文化诗学”的进一步理论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不但引起媒体的积极关注与报道,更为文化诗学的“本土化”及“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指明了方向。2017年,由林继中先生主编、研究所多位学者撰写的“闽南师范大学文化诗学研究丛书”系列专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诗学研究的社会声望和学术影响力。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代文化诗学研究学人也渐趋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作为叙事学领域专家,早在2004年祖国颂教授便提出“走向文化叙事学”的理论构想,随后在《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等系列论著中,祖教授既在理论探求中建构文化诗学的学理空间,又在文本分析中实践文化诗学的策略方法,进而在“双向建构”中努力搭建起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理大厦;沈金耀教授在《文化诗学之文本解读》等系列论著中,则围绕“源始诗意”“文化创意”“文化意义”等诸多概念与范畴,力图廓清“文化诗学”的内涵外延,并为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在基础概念、核心范畴等基础理论领域内奠定基础。在年轻一代学者中,雷亚平教授对“文学经典”的长期批评与实践,吕贤平教授关于“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文学文化研究,张文涛教授从中西哲学视域对“文化诗学”权力观等范畴的审视与批判,等等,也在理论与实践双重路径上延续并推动着文化诗学的纵深发展。

总体来说,由刘庆璋、林继中发起,由张桂兴、黄金明、祖国颂、沈金耀等人继承,由雷亚平、吕贤平、张文涛等人接续的闽南师范大学“文化诗学”研究学者群,已历时三代、延续近三十年,起步早、时间久、影响大,不仅为“文化诗学”在国内的落地发展以及“中国文化诗学”的系统化建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还彰显出极为鲜明的学术特色和理论追求。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