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晚,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名师讲堂第五讲“民间文艺的搜集与整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讲座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承办。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主任毛巧晖研究员主讲,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金星老师主持。

讲座开始前,陈金星老师介绍了毛巧晖老师在民俗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毛老师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三项。出版《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该书获得中国民间文学“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等著作四部、主编民间文学教材一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讲座开始,毛巧晖老师首先以一苇《中国故事》的出版为引,介绍了“编述”“整理”“改编”等话语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当下陌生的话语曾是十七年文学期间的显性话语。接着毛老师介绍了有关民间文学实践核心如何在十七年期间逐步酝酿与形成,以及新时期以来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采录的多元化。最后毛老师回到十七年期间文艺学者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争论,认为“写定本”艺术性问题涉及到了今后民间文艺的批判问题,不能否定写定本作为文学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需要持续研究关注。
讲座结束,文学院陈金星老师总结认为,毛巧晖老师详细梳理了新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脉络,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论争值得持续关注与思考。最后毛老师也对各位师生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与回应。

作为“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名师讲堂第五讲,本次讲座不仅让大家领略了毛巧晖老师在民间文学领域内扎实的学术功底,也让大家借助毛老师的讲解,回顾和学习了新中国七十年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