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华中科技大学蒋济永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全体研究生开设了题为“文本阐释: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误读理论变--变异学”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科教学(语文)负责人代顺丽教授主持。
蒋教授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的概念及理论来源,举例说明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期待视野、效应史、范式”理论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解构与隐含读者”概念,一方面以《江雪》与《送元二使安西》为案例,阐明“艺术空白”与“异人异释”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新的文学史观与好的文学批评,指出接受美学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读者,完全忽视了作者和作品的地位,导致了文学接受的多元性、相对性。其次,蒋教授以接受美学的局限性延伸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由代表人物斯坦利·费什引出“意义即事件”是读者反应批评对文本意义的认识,说明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与方法是读者反应的描述与分析,以“有知识的读者” 和“解释团体”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限制因素和批评标准,肯定读者反应批评完成了文学研究重心从文本到读者的转向,也指出其缺乏对文学价值判断标准的明确规定及批评过程中存在极端主观性问题的局限性。此外,蒋教授以布鲁姆对误读的理解为出发点,指出后辈诗人超越和否定前辈的方式就是“误读”,以“六种修正比”与“防御和比喻”介绍误读策略。
一方面从文本角度,将六种修正比依次置换为讽喻、提喻、换喻、夸张、隐喻、代喻六种修辞格;另一方面从诗人心理角度,将六种修正比置换为反应—形成、反对自我—颠倒、分离—孤立—回归、压抑、升华、内射—投射六种防御机制,批判性指出误读缺乏文学的继承性与其影响文学的因素比较片面的局限性。最后,蒋教授结合《比较文学变异学》,系统地梳理了变异学的形成背景及其含义,以译介中的变异学与“语言变形”案例为参照,延伸“审美感受差距”理念。蒋教授进一步指出“阅读理论与读者的身份”,对比理想的读者与任意的读者的差异性,表示作家作为创作者的阅读,读者需要树立明确的写作目的,翻译者阅读需要考虑译者的语言、文化及变异因素,性别阅读也是一种恢复性阅读,有利于治愈精神创伤。
蒋济永教授的讲座结束后,学科教学(语文)负责人代顺丽老师作了精到的点评。此次学术讲座给广大师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