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受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打开文学经典的方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助理刘玉杰主持,近200名文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周志强首先阐述了对文学阅读的看法:文学的意义取决于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态度,对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形态的文学,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他以《红楼梦》为例,阐述了不同时代对《红楼梦》的不同观点,继而引出阅读文学经典的三种不同方式。
第一是感悟式阅读。这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读者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态度阅读文学作品,感悟心灵间的“对话”,从而激活庸俗生活中不一样的体验。其次,感悟还是指感悟文学语言的特色,尤其是汉语的形象、韵律、多义与陌生化的魅力。他以李商隐的《暮春独游曲江》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论述汉语的音韵之美。最后,感悟还需要把握文学作品之特效,即结合作者特定的现实政治诉求或文化逻辑,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功能,比较多地体现道德政治和思想立场。
第二是修辞论阅读。老子曾言:“言不尽意”,语言无法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于是人们运用修辞,从而达到“言约义丰”的效果。周志强认为,只有修辞形式才能表达内容,也只有修辞形式可以改变内容的意味,而文学的意味,恰恰是文学的妙处所在。他指出,这种阅读方法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解读方式。首先是细读式解读,这种方法重在修辞妙趣。其次是传记式解读,重在意义的浮现。最后是语境化解读,重在历史的还原。他分别以《水浒传》、《红楼梦》和舒婷的《赠》为例,通过解读文本修辞以阐述作品深层的内涵。

第三是寓言式阐释,是通过“寓言”来阐释文本。周志强强调,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寓言”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无关,即把艺术作为另外一个世界和另外一种经验呈现出来。这种阅读方式能够释放文学作品被压抑的意义。他认为,文学作品往往比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要丰富复杂的多,能够领悟作品内部被压抑的各种意义,乃是文学阅读的极大乐趣。其次,这种方式能够拯救习见中的内涵。他指出,一部作品常常会被误读,这就需要发挥批评的想象力,去“拯救”作品最富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内涵。最后,这种方法可以改写共谋的主题。他认为,很多作品,作者所设置的主题可能没有很大的魅力,甚至有“格式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阐释以重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周志强就以上三种文学经典阅读的方式做出总结,并提出对于文学的看法:文学不只是远方,还是我们的苟且本身。不理解自己的社会和时代,就无法理解文学,以及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