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文学院实践队以“扬帆海丝,共筑蓝梦”为主题,探索“何以福建,何以海洋”的议题,深刻感受福建海洋文化的外向性、开拓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质。1月30日,实践队来到福州长乐这个“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前沿阵地,于郑和史迹陈列馆、郑和广场、长乐海丝馆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郑和扬帆,溯源海丝
初到郑和史迹陈列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天妃灵应之记碑。实践队深入了解学习了石碑中记载的郑和七次率舟师下西洋的历史,于海丝长河中回溯,探索航海先驱的足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岁月。陈列馆展示分为《序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与航海基地福建》《伟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四个部分,以文字、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五百多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辉煌历史。
实践队在参观郑和史迹陈列馆后,来到了位于馆后侧的圣寿宝塔。这座矗立的宝塔,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它既是郑和俯瞰驻泊太平港船队的瞭望塔,又是郑和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期间,重点关注福建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并且鼓励做好“海”的文章。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阔历史,更体会到了新时代赋予我们谱写新时代“海上福建”新篇章的责任与使命。

古韵今风,扬帆丝路
此外,实践队还参观了郑和广场与长乐海丝馆。为纪念郑和航海探索之壮举,早在2002年长乐政府就于航城街道金刚湖畔,匠心打造了一条长约2公里的郑和主题景观走廊——郑和广场。此地矗立着郑和石雕像,陈列着郑和福船,复原了太平港帅营,并标识了郑和舟师起锚之处,更有长乐海丝馆(原郑和航海馆)这一标志性纪念建筑。实践队跟随先辈步伐,共同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现今,郑和广场已和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等连成一体,构成了长乐当地独特的郑和文化风景线。


实践队进入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长乐海丝馆,馆内,一艘仿古福船模型巍然陈列,象征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郑和航海的伟大探索。木为骨,绸为帆,“扬帆万里,沟通四海,和平友好,共享繁荣”精准概括了他航海事业的精神内核,这份勇气和智慧透过展品,穿透岁月,强烈震撼着实践队员们的心灵。实践队探访长乐海丝馆是一次历史的回溯,让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了“勇立潮头,敢于探索”的时代精神。

实地探访后,实践队对记录资料进行整合,不仅制作了“扬帆海丝,共筑蓝梦”海丝文化主题明信片,更制作了主题微视频,为宣传福建海丝文化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了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探索精神,感受具有开拓价值的“郑和文化”。滔滔闽江水,一路奔腾向海。傍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百年以来,长乐海丝文化方兴未艾,其所孕育的“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的长乐城市精神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我们现在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的指示,福建海丝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实践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海丝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