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会地方民风民情,助力闽南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学院实践队以“探巡境文化,传闽南风情”为主题,来到了泉州市安溪县,亲历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清水祖师巡神盛典,与千年古俗同频共振,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月6日上午,实践队来到清水祖师文化的发祥地——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清水祖师信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内容,更以“慈善大爱,利物济人”的理念广受尊崇,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跨越全球、分炉数千、信众上亿的重要民间信仰。在与当地居民访谈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清水祖师信俗不仅仅是福建安溪人的信仰,也广泛流布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同宗、同字、同地、同缘、同信仰的非物质文化情缘成为了祖国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同时,实践队员们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一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她们希望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及制作微型纪录片的方式体悟“闽人智慧”,增强闽乡文化的社会关注度,为闽南民俗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怀揣着好奇与喜悦,实践队准时来到了清水祖师下山巡境活动现场。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民众,锣鼓声和鞭炮声交织,热闹非凡。随着一阵炮声的响起,许多人抬着一根红木走出庙门,人群渐渐变得拥挤起来。听当地的老人说,这叫“大旗”,是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当地人在这天常常要摸大旗,以求清水祖师保佑一年四季平安顺遂,好运连连。紧随其后的就是清水祖师的金身,身着传统服饰的信众抬着清水祖师神像来到人群中间,寻境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沿途的民众纷纷焚香祭拜,表达对祖师的敬仰与感恩。实践队员感受独一无二的迎神氛围及民间信仰的力量,并用镜头记录下了一段段珍贵的时刻。
跟随着万人随香队伍,巡境线路两旁陈设着一些摊子,这是蓬莱镇民众自发提供点心、饮品给香客免费取用的停留点。温热的茶水、清爽的水果、美味的糕点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们行善积德的信念,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情善意的体现。此外,在当地的育民学校,蓬莱镇民众为上万名海内外信众提供咸饭、卤面、炒粉等当地特色,信众们可以随心挑选,尽情享用。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其文化内涵,实践队员们进行实地走访,深入当地居民家中,以访谈的形式与居民进行交流。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清水祖师巡境活动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就像是一个与先辈们跨时空对话的平台,也是一场展现非遗技艺和民俗特征的文化盛宴。其中精彩的表演,精美的手工艺品,既体现了纯朴的民风民情,也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呈现。同时,访谈对象也指出了当代非遗传承面临的一些难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如开发一些跟巡境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将现代创意融入非遗作品,实现“传统味”和“新潮流”的结合等,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于文化困境的重视和思考,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维的碰撞融合,也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访谈完成后,实践队员们站在年轻人的视角,对拍摄的海量素材进行细致分类和整理,并围绕巡境文化、非遗传承等角度展开,精心制作了微型纪录片,让古老仪式“活”在当下,使非遗活动更具有传播性。“每一阵锣鼓都像在讲述历史,每一缕香火都织就了文化的长卷。”队员小林感慨道。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春临古邑寻神迹,寒至清水悟祖情。文学院实践队在“探巡境文化,传闽南风情”寒假社会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访谈,深切地体会到了闽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声声鞭炮、袅袅香火中,他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跳动的脉搏,用行动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证明了“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它只是需要被重新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