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制度文件
·课程育人
·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
·心理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资助育人
·组织育人
·他山之石


实践育人
【暑期社会实践】兰溪传鼓韵,经典润乡土 | 文学院“兰溪戏曲,蒲阳家风”社会实践队探寻莆仙戏的文化价值
作者:;日期:2022-07-29

莆仙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保存了大量的古剧目、古音乐唱腔和古代演技,综合了民间歌谣、十音八乐、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进一步认识同属闽南戏系统的莆仙戏,助力乡村振兴,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溪戏曲,蒲阳家风”社会实践队于7月10日至7月20日开展“兰溪传鼓韵,经典润乡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2295

以剧本为介,鉴莆仙气象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莆仙戏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其剧本文学有着深刻的调研意义,现存传统剧目5000个,演出手抄本8000本,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与故事情节类似的剧目81个。例如《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连演七天的《目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念兹谈及莆仙戏剧本曾言:“就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38CD7

莆仙戏的剧作家们以莆仙戏为发端,充分发挥其创作才能,将莆仙戏剧创作扩展至其他剧种乃至话剧、影视等领域,更是深入研究历史题材,并立足于人民群众,在各阶段进行剧目改编,使莆仙戏成为标志性的地域文化,亦展现了时代风貌和社会风尚。

借艺术之帆,品莆仙音韵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其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及杂剧表演的长处,加上自身特色,逐渐形成了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了唱、做、念、舞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民间莆仙戏演出的形式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歌舞和杂技等。其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宋、元的表演形式,尤其是以“傀儡介”为本体的表演体系。此外,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特色技艺,如扫地裙、抬轿子、牵步蛇、雀鸟跳、摸田螺、七下溜等。莆仙戏古朴独特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妙绝伦的视听盛宴,为莆仙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充实的内容。

29734

乘时代之风,扬莆仙文化

莆仙戏不论是在莆田地域文化的传承,亦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莆仙戏传统的表演艺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脸谱、妆容服饰和音乐声腔等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演出风格及演出形态也有所变换,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这些问题的出现,给莆仙戏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极大阻碍,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

实践队在对莆仙戏剧本创作、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等情况深入了解后进行研讨。认为,为更好地传承保护莆仙戏与助力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戏曲院所及民间演出团体的莆仙戏演出水平与专业素质,培养莆仙戏传承人才,传承莆仙戏原有的艺术特色与演出形态。同时,应完善莆仙戏的演出场所及乡下的基础建设,拓展莆仙戏演出范围,提高莆仙戏普及程度,为莆仙戏的长期保护及传承提供物质保障。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创新力度,使其内容、形式、手法与现代接轨,走出一条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新路,使广大乡民接受文化艺术熏陶,提高对莆仙戏这一地域文化标志的了解,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通过深入开展莆仙戏曲调研活动,梳理了莆仙戏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服务乡村语言文化资源建设,也增强了作为中文人,帮助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及乡村人文素养,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