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制度文件
·课程育人
·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
·心理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资助育人
·组织育人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我与专业的故事 | 方飞:青衿之志,屡践致远
作者:;日期:2021-12-04

方飞,201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曾获2021年国家奖学金,福建省第三届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生论坛一等奖,校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发表论文《人与土地:<大地>与<生死疲劳>比较研究》,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发表论文《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态度与出路思考》,在《海外英语》发表论文《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下的<野性的呼唤>》,参加北京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东方文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学术交流活动。

青衿之志

怀着一个小小的理想,我选择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大学学习五四文学革命时,黄遵宪、梁启超与鲁迅等作家共同为民族救亡而改造中国文学的举动使我无比触动。他们或是出使、或是留学、或是逃亡,在艰苦的环境下将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想带到中国。他们承担着民族救亡的使命,将中外文学进行对比,看看别人有什么,发现我们本土文学的缺失并予以补救,唤起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心,而这正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意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创始人乐黛云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不是课堂中产生的,而是基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国外吸收很多优秀的东西来改变国家的现状,一方面是为了与他国的文化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了解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交流学习的机会,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在我看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就像一个回旋的触角,向外展示自我,同时又带回优秀的文学以补充自身。虽然此时已不再是民族危亡的时刻,但站在更广阔的视阈审视自身的文学,他者的比较仍然不可或缺,不能仅因为比较而比较,而是要根据本民族与我们的时代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

选择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个专业还与一段曾经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的经历有关。大三时受到老师委托,每周末为两个汉语小差生补课,从一开始交流要夹杂着一些肢体动作和英语才能顺利交流,到他们逐渐可以用汉语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讲述自己本国的文学与历史,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同时对异域的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兴趣。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坦桑尼亚学生讲述自己的国家曾被英国殖民的痛苦历史,我一下子联想到了中国也同样被殖民过的经历,生涩的语言已经不再是阻碍,同样的经历让我们有了共鸣,我们交流了很久。那一刻我一下子理解了乐黛云先生所说的“跨文化对话”,跨文化对话就是要打破文化交流之间的一元独白,世界不只是英国、美国的叙事话语,亚非拉也一样有着自己的声音,但如果不去发声,不去对话,不去了解,别人不会了解我们,我们也不会理解别人,偏见与误解就在这样的陌生中不断加深。在了解认识他者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与文学大方的推介出去,由此一来,相互了解多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纷争会小一些。尽管看似是一种难以抵达的乌托邦,可我们的时代又是如何需要这样的乌托邦。

四年后,2021年10月,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古尔纳对殖民主义的洞察让我又回想到四年前坦桑留学生悲愤的陈述。我激动地告诉他这一消息,他也热烈地打来电话一同庆祝,他高兴是因为坦桑被殖民的文学可以让更多人看见,我高兴是因为世界上不曾被重视的民族文学又被人看见了一点点,一如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

屡践致远

纵有青衿之志,但要屡践方能致远。进入闽南师范大学学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后,我的导师李新东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受益匪浅,李新东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多看书打好基础,催促自己深度思考,才能口有所说,笔有所写。看书的同时也要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掌握学术最新的热点话题与学术动态,认真参加研讨,积极提问,不断丰富自身的实力。在导师的启发下,我认真读书思考并形成论文。在科研方面,论文《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态度与出路思考》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发表。学术论文《人与土地:<大地>与<生死疲劳>比较研究》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发表,论文《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下的<野性的呼唤>》在《海外英语》2021年第12期发表。

在导师的鼓励下,我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与青年学者交流学术思想。在2021年以论文《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现代性》参与北京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东方文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并顺利结业,同年随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厦门大学访学交流。2020年参与福建省第三届“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生论坛凭借《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态度与出路思考》获得一等奖,2019年赴华南理工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学术研讨会交流学术思想。在参加学术交流的同时,我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与东亚文学关系”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当代英语文学中的气候书写研究”,不断磨练自身的科研能力。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21年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

背后的力量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在研究生的三年里我能够取得小小的成绩,是因为我的背后有着一股温暖强大的力量,是老师们独特的学术思考让我对专业的领会更深一步,越钻研越发现学问之途的深远与广阔,不断地帮助我变得更好。我的导师李新东老师总是为我着想,无论大事小事都尽力帮助,温言款语,句句入心,让我感受到师门暖暖的幸福。在我寒暑假懈怠偷偷玩耍的时候,老师总是像有一个天眼一样发现,发出闪电般的催促,敦促我多读书思考,放大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前完成学术论文。正是在新东老师的温暖关照与严格要求下,我才能够竿头直上,不断进步。

还有专业的其他老师们,没有他们的认真传授与温暖鼓励,我不会取得如今的成绩。唐梅花老师的生态批评课让我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使我对生态批评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投稿受挫,灰头土脸不敢再尝试的时候,是唐老师不断地鼓励我迎难直上多试几次,相信她的眼光,相信我自己的作品,句句鼓励使我信心倍增,终于投出了第一篇稿件,艰难地爬上了学术之路的第一个小山头。雷亚平老师在课堂中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质疑常规化的理论与被人们公认的常识,保持自己独立清醒的思考。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正是在雷老师的圆桌讨论与头脑风暴课堂中我学会了不断质疑已有的常识,培养自己的学术思考能力。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如沈金耀老师。沈老师鼓励我们要有广阔新颖的人文视角,关注当代的文学思潮与热点,看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相互建构。难忘的是沈老师在修改我的论文《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态度与出路思考》时,认真地写了很多自己的思考,整页的红字,很是让人感动。祖国颂老师用叙事学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让我对以往的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掌握了阅读文本时切实有用的叙事学方法。在下课时与祖老师的几次探讨让我感受到老师视野的新颖与广阔,不只是高深的文学理论,更讲述了不被关注的隐秘角落。同样,陈金星老师严谨的、勤恳认真的学术态度也令我受益颇丰,提及一本书,陈金星老师必定知道,问到学术讲座,陈老师总能快速地和我们分享交流。还有认真负责的刘玉杰老师,虽然没有和刘老师上过课,但刘老师在论坛中对我论文的认真评点与鼓励让我在论文写作中获益良多。陈芳苹老师如同妈妈般的关爱,让我虽然离家千里,也温暖万分。

在闽南师范大学学习的三年里,从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怀抱着小小的向往与青衿之志到不断丰富自身的羽翼,屡践致远,我收获的不只是丰厚的知识,还有老师们温暖的支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更加独特的魅力。歌德说“志向与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丰满羽翼,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有所贡献,即使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螺丝,也在为此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乘风振羽任飞翔,万里鹏程路正长,我与专业的美丽故事才刚刚开始。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