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制度文件
·课程育人
·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
·心理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资助育人
·组织育人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我与专业的故事 | 李书萍:求知·习艺·修心
作者:;日期:2021-12-19

李书萍,20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4班,担任文学院博文报编辑部部长,入学以来获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三好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员、院优秀学生干部、军训宣传优秀组织者。第二课堂方面获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书评大赛二等奖、“两赛”经典诵读特等奖、“两赛”李林剧评特等奖、“两赛”教学评论特等奖等多项荣誉,另有专业论文收录于省级期刊《名作欣赏》,多篇文艺稿收录于《芗草》《博文报(文艺稿)》《它山》《中华经典诗词诵读课程教学活动汇编》。

证书

博文楼的东区,是一处神奇的地方。它掩映在南国的翠色之中,俯察众生,静默不语,以文学安抚躁动的心,以文化滋养求知的魂。时至今日,每当我跨进文学院的大门,直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训诫,心中总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油然而生——敬慕中带着惬意,欣喜中带着感激。

弦歌不辍,文学永远

“文学永远”是王蒙先生应邀来我校开展讲座“永远的文学”时所题的字,置身于文学院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四个字背后的意义,那是历史意蕴的积淀,是文化血脉的传承,是文学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而这正是让我产生无限敬慕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眼中的文学,只不过是消遣的工具和应试的手段。直到我走进文学院的课堂,在诸位老师的感染之下,我才慢慢地寻找到了文学的价值。犹记林继中老师在诗经课上对文学作出的“水中月、镜中花”的阐述,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学是一种生命;而周军老师在现代文学课上直击灵魂的发问:“向来如此,便对么?”则如醍醐灌顶般令我头脑中“应试思维”的大厦轰然倒塌;邱春晖老师有关女性文学的阐述则让我看到百年女性解放的艰难进程;而李新东老师关于“灵肉问题”的溯源则帮助我构建起中西文化脉络的内在联系......这些精妙绝伦的观点如同一个个“熔断点”,往往在一瞬间击中我,使我受益匪浅。从龟甲兽骨上的一笔一画到现代汉语里的语音、语法、修辞,从先秦诸子的论争到五四“人的觉醒”,从阿喀琉斯的愤怒到萨特“做你自己”的呼唤,文学在一条又一条的脉络中熠熠生辉,从而点亮我的世界。

依仁游艺,力学笃行

“依仁游艺”是文学院带给我的惬意与欣喜。书法研习课上的墨韵书香,绘画研习课上的泼洒点染,还有指尖倾泻而出的泠泠琴音......艺术与文学的完美融合,构筑了如诗如画般的文学院,也让我得以在俗世的熙熙攘攘中寻得一方净土暂且小憩。在这一方被文学深深浸染的天地间,我也在努力地耕耘着,尝试更多的可能。

《芗草》和《它山》的包容,让我得以将日常的思索付诸笔尖。一场又一场的诵读诗会,让我得以锤炼诵读技艺,从而更加从容,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走向远方。李林剧评创作的过程,唤醒了我心中的家国情思,提醒了我肩上的重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英雄精神的内涵。而诗词大会的赛场,则让我得以一睹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于诗海中泛舟,于词苑中撷英......通过这些活动,我锻炼了作为师范生应该具备的读写能力。

当然,我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在课余的时间,我也扎实地训练“三笔一话”等教师必备技能,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向“知识传授者”靠拢。

德贵日新,学贵自得

《孟子》中有一句话“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学贵自得”,这是文学院给予我的另一馈赠。“自得”,就是自己有所得,把锚点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形形色色的他人。这看起来似乎十分容易,但其实在实行过程中却是十分艰难。我们总喜欢用“卷”来戏称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世界,这既是一种调侃,也是一种无耐。我们都知道要“自得之”,然而身体却不受控制地去计较得失,去预设成败,把自我让渡给他人。我还记得班主任杨娟娟老师向我们说过:“我们面对的是一片汪洋,你想游多久,想游多远,想游多深,全凭你自己决定。”诚哉斯言,“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己”,我们就会懂得如何自处,就会懂得“以我观物”,而不是“以物抑我”。置身于人生的汪洋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支点,一块坚定的锚,我们便很容易在漩涡中随波逐流,飘摇不定,最后身心俱疲。幸运的是,文学院的求学经历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把控好心中的这块“锚”。

大一的迷茫,大二的困顿,都在与师友的对话中寻得答案。通过与文学院众多老师的交谈,我渐渐地明确自己心中之“锚”的位置。文学院老师们那颗学无止境、沉潜学术的赤子之心,总能如春风化雨般抚慰我躁动不安的心,他们的嘉言懿行也总能如那“千载无转移”的北辰星般指引我寻找人生的方向。至今还记得魏宁楠老师简洁的三字箴言“多读书”,初听不识曲中意,直到我发现书籍当中包容人性的世界,直到我学会在现实中理解各种不同的人生……“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不知不觉中,文学院为我的心中放置了一张安静的书桌,给了我一种平和的心境。

与文学院相遇,是我最幸运的事情,从懵懂地求知,到刻苦地习艺,再到平和地修心,文学院包容了我的一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以六艺为涵养之境。这是文学院的育人之道,也是我安身立命的人生准则。它时刻提醒着我,不能丧失的本心是什么,不能湮灭的气质是什么。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