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言文化可视化传承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文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现有党员13名,党员分布在汉语教研室与文学院办公室两个部门,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科长2个,科员2个。
负责人洪水英(副教授),坚持“语言文化技术赋能党建”工作做法,构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长效机制,将闽南语言文化可视化传承研究凝练为支部特色,让闽南语言文化走进党课、融入党建。以闽南师范大学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平台,积极主动融入学校、学院闽南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以闽南语言景观研究与党建融合为主线,探索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的新方法和新载体。本支部在2023年有5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支部共发表与闽南文化相关的论文10篇,学术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5个,论文获奖2篇,支部书记任期考核获评优秀。
二、案例内容
(一)背景起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语言文字更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汉字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部因教工党员专业集中,长期以来都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非常有利于借助自身的条件发挥好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闽南语言文化作为实现闽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在地地方语言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且在该支部在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与支部教师党员的专业优势高度契合。
(二)主要做法
1.积极探索“党建一语堂一闽南”融合发展新路径
(1)支部党建活动中融入林语堂、闽南文化元素
提前规划、设计支部“三会一课”,积极融入林语堂、闽南文化思政元素。比如2023年4月的《闽南文化的可视化传承》支部书记专题党课中,支部书记号召支部教师党员深入推进对闽南语言文化故事中的红色文化进行研究,打造更多闽南文化特色红色故事精品和学术精品。
支部书记洪水英先后在文学院、长泰历史博物馆主讲二十大精神微党课《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关乎国土、国运。”“文化既有鲜明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生长的能力。”由于文化包括语言,所以我们可以从“文化中的语言”角度确立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从“语言中的文化”确立文化在语言中的地位。该微党课品味了闽南方言与闽南人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充分发挥闽南文化文献、乡志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党员在读文献中体悟民风民情,还引导党员关注闽南文献资料的语言学价值。让党员教育更接近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地方文化,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拓展闽南语言文化活动方式增强党建文化底蕴建设
支部根据闽南语言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交流活动。如闽南文化知识讲座,邀请闽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闽南的语言、风俗、建筑、戏曲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并介绍闽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
如闽南文化可视化展览,策划一次闽南文化可视化展览,通过图片、视频、VR技术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闽南特色建筑、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如互动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制作闽南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互动体验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如文化创意大赛,举办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思维,设计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作品。
(3)开展闽南语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诗意性
“闽南语古诗词诵读”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支部书记洪水英向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傅倩琛老师介绍了支部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古诗词诵读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新进展。开展以古诗词为主题的党课,讲解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元素和革命精神。通过分析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激发党员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热情。紧接着,与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闽南师范大学团委合作共同展示师生的诵读展品,并对闽南当地作家作品的收集与整理等问题展开深入交谈,在闽南文化特色文献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系列活动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体现支部紧跟形势和区域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党建新思路。
2.以闽南语言文化赋能中国语言文学硕博点建设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硕士点,支部教师分布在其中的5个二级专业(含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占学院二级专业总数的62.5%,以闽南语言文化服务学院硕博点建设与学科建设。
一方面,加大以闽南语言文化为中心的课题申报力度,杨杏红教授、张荣荣教授、洪水英副教授、林颂育副教授、肖模艳副教授2023年均有与此相关课题立项,已经取得扎实的前期基础;另一方面,继续产出一系列高质量林语堂研究论著。
三、案例成效与意义
(一)发挥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党建+文化”的吸引力
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示闽南文化的研究成果,如方言分布图、传统节日的历史变迁、民间艺术的流行趋势等,使复杂的信息和数据以直观易懂的图表和图像形式展现,拓展了支部成员互动式的学习平台,结合自媒体技术,使党员能够通过智能手机体验闽南传统建筑、手工艺制作过程以及传统节日庆典等,如同亲身体验这些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建+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二)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圈的凸显,展示支部建设的活力
将闽南文化融入闽南师范大学高校教育和支部党建建设中,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身份感的增强,有助于教师党员、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通过校内外支部的共建研究和推广闽南文化,可以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培养具有闽南文化基因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支部建设与文学院硕博学位点的建设相融相通实践,传承和推广闽南语言文化。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也在承担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感的增强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闽南语言文化的可视化传承需要语言学、文化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促使教师队伍向多学科、多技能的方向发展,提高支部党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