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文学院松洲讲堂社会语言学系列第六讲于博东107开讲,讲座主题为“人类文明相遇——从‘东学西渐’至‘西学东渐’”,历史语言学博士、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LUHCIE历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迟渝梅应邀作为主讲人。本次讲座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闽南师范大学)主办,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陈瑞松主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生参加。
迟渝梅首先提及了最古老的交流是中国与中东地区的交流,中东地区囊括了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等等,这种交流开启于汉代。她指出,东学西渐先于西学东渐,而在东学西渐中,中东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的作用。
随后,迟渝梅就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两方面展开论说。在介绍第一条主线东学西渐时,迟渝梅列举了诸多在华欧洲传教士的信札,这些信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游记,第二阶段为以儒家思想和宫廷政治生活为中心的信札。同时,迟渝梅点出21世纪的中国与欧洲、中国与中东的交流的背景,并介绍了闽南地区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重要桥梁。在第二条主线西学东渐方面,迟渝梅首先提到利玛窦和徐光启这两位人物,并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进行比较,从而点出二者并非断崖式改变,而是交融与暗流涌动的事态。
讲座过程中,迟渝梅结合自身在国外的经历,并采用多个问答环节的模式,向听众们讲述她对人类文明相遇的体味与见解,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人类文明相遇这一命题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