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硕士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导师风采
·规章制度
·培养动态
·招生动态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二等奖】许多 培养“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
作者:;日期:2024-11-12

培养“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

许多

202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计划,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可见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当代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项目。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修习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规范的课程,还是参与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的征文比赛,都有助于我们反省自身的学术论文写作习惯,树立规范学术写作的意识。

陈钰明在《浅谈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中指出,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的一类学术性文章,作者通过文章展示科研过程,从研究对象背景,到提出问题、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以及综合其他资料分析得出的新的见解。对于研究生来说,撰写学术论文是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一种训练,是完善逻辑思维、提升总结和沟通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由于多数同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接受过学术论文写作的系统训练,初次进行论文写作时便存在很多困难,我以个人经验总结出三大难点:如何找到一个好选题、如何正确使用理论、如何合理引用他人文献。

在畏难、焦急的写作情绪影响下,往往会萌生出急于求成的想法,首先体现在“快速设定论题开始写作”上,想着迅速拟定一个好入手的主题,甚至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的主题,完全忽略了文章的问题意识。郑韶武在《论文写作,文献意识必不可少》中强调,一个好的问题才能开启一个好的研究。“李约瑟难题”之所以重要,且影响深远,就在于其吸引了不同时代学者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系列多学科的延续性研究。相反,如果问题平庸、肤浅,甚至不是真问题,研究做得再精细,论文写得再精妙,投入时间和精力再多,都是徒劳。而提出一个好问题,就需要研究者对问题目前的研究状态有一定了解,要拿出巨细无遗的干劲收集与此相关的文献。唯有充分阅读并掌握已有文献,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才能真正“站在巨人肩上”,而不是“吃别人嚼过的馍”。

除了论题的设定方面,急于求成的态度也常常体现在,对理论“断章取义”的使用上。例如,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是大家在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理论依据之一。顾名思义,该理论揭示了“话语”与“权力”背后的关系,然而很多人在使用该理论前可能只读了几篇相关文献,便想当然地进行使用分析,将“话语”直接等同于语言学和文艺学中的话语概念,全篇洋洋洒洒地将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扭曲为“语言权力”理论进行论述,殊不知福柯所言的“话语”,强调的是正是“用符号指称事物”之外的部分,即以“普遍性”、“常规性”、“真理”、“知识”为名,将权力关系隐而不现的,社会性用语、概念的层面。这种对理论“断章取义”的使用,对论文写作敷衍了事的态度,是断然不可取的。倘若想正确的使用理论,将其作为论文的论证依据,其前提是正确理解该理论的提出背景,并在合适的论文主题下使用。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理论进行论证,还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这便涉及到他人文献引用的问题。刘家和在《试谈研究史学的一些基本功》的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了电脑和数据库,各种索引唾手可得,查询资料不再是一件难事。很多文章所引用的材料数量惊人,但很多材料引用的颇不自然,或是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的理解不够准确,因此无法与所论问题对上,或是所引用的观点,亦是从他处转引而来,经过多轮的武断取材,割裂的所引之文与其上下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他人文献的阅读本就是片面的、不系统的,只是从中查出对自己有用的片段。

上述三种情况,无论是找一个好选题,正确使用理论,还是合理引用他人文献,问题都在没有以正确的态度进行文献检索。在当代愈来愈浮躁、快节奏的世风影响下,人们认为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是十分低效率的,不如走捷径拾人牙慧来得快。可这样的追求,到头来不过是量上之多,很难是质上之深。刘家和在《试谈研究史学的一些基本功》提到了“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在典故里比喻做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丝毫不为以后打算。但刘家和先生采用的是字面意义,把文献检索比作是在池塘里捉鱼。他认为网络数据库不能被简单理解为水池或水库,并不是一搜索,一放水,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鱼”。“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首先强调对自己所面对的“泽”能有一番深入的分析理解。这里的“泽”不能被简单地看出一望而尽的一潭死水,因为水总是要有其来龙去脉的。因此,我们要把“泽”看作横向具有结构,纵向又具有层次的整体。

刘家和先生拿湖泊进一步解释,比如一些湖泊比较简单,但也有若干川流作为其来源,而这些川流又有其他地下水或天降水作为来源,很多大湖泊实际上又由很多较小的湖泊曲折勾连而来。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竭泽而渔谈何容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目标为依据来确定自己所要“竭”的是哪一部分的“泽”,但湖泊的结构本身告诉我们,所竭之泽以外仍有无数的泽。我们须知泽外有泽、天外有天,永远不能自我满足,与此同时又要对自己所需的、所能竭的一部分泽,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去穷尽之。

刘家和先生的“竭泽而渔”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提出的,但文史不分家,作为文学院的研究生,“竭泽而渔”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文学研究。从“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出发,重探上述如何找一个好选题、如何正确使用理论、如何合理引用他人文献的三个问题,我们便可以清晰地发现,没能找到好选题而导致“吃别人嚼过的馍”的问题,在于研究者没能做好先行研究。在论文写作的选题阶段,竭尽研究领域内容的“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顺着川流和地下水路去寻找水的来源,查询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成果弄清来龙去脉,方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找准自己的研究定位,展开分析论证提出自己观点和结论的过程。

没能正确使用理论的问题,同样可以用“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化解,例如不能将所使用的理论看作一望而尽的一潭死水,只取用其表层含义,而要探寻其横向、纵向的来源,了解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历史原因,以及最初的使用情境,分析当前学者们使用该理论的语境与最初的情境是否有出入之处,最后审查自己的论文主题是否适合该理论的使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恰当地运用理论进行佐证。

没能合理引用他人文献也是同理,研究者不能止于他人文献观点的截取,而要通过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找寻该观点的出处,通过层层的溯源找出观点原初的提出语境,在此前提下方能合理地引用他人文献观点。

“竭泽而渔”的学术态度谈来容易,但实际上要做到十分困难,这意味着我们在论文写作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每画出一个点之前,都要预先构思出整个坐标系。但也只有在这种不断突破局限,永远保持精进的态度下,才能写出真材实料的文章。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