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的挑战及其对策
张慧
(202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源自于希腊古典哲学家柏拉图,他将其定义为传播各类专业知识的场所。《史记》对“学术”的记载则是认为其为治国之术。可以说,中西方文明对学术有着基本的共识,认为“学术”是由专业的人士对社会及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整合和传播。因此“学术”这个词自诞生起便带有专业化和传播性的特点,其创作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掌握规范的写作方法。但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的便捷性让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并出现依赖技术进行创作,漠视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规范的现象。基于这样的现实语境,本文提出了“三线”基准——底线、中线、高线,以此为指南,深入探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坚守学术道德,保持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一、底线——坚守论文的学术道德
“底线”一词,象征着对学术道德的坚守。它是论文写作的生命线,也是广大研究生在参与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可触碰的一条“红线”。它强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遵守学术道德准则,摒弃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在信息化时代之前,人们生活在信息相对短缺的状态下。那时没有网络也没有数据库,为获取资料、文献进行科学研究,只有亲力亲为地到图书馆等地进行资料的查寻。如今,信息化时代带来学术资源可获得性的提高,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同时也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方便。许多学生仅仅通过上网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最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完成低成本的“学术创作”。可以说,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大降低了学术失范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学术道德及诚信问题的滑坡。
例如“南京某大学本科毕业生周某找人代写论文被骗案”。周某是南京某大学2015届毕业生,按照学校要求,要写2万字以内的毕业论文,6月份进行论文答辩。由于周某偷懒不愿自己写作,于是便决定找人代写毕业论文。4月份,她在在网络上找到了一家所谓“正规”的代写公司,通过讲价购买了2万元的VIP套餐。对方承诺,从论文写作到答辩都可帮周某一起做好,保证过关。如果论文过不了,公司双倍赔偿。通过网络和代写公司签下电子合同后,周某安心地转去5000元押金,等待对方写好论文交给自己。到了5月中旬,对方给周某发来电子邮件,表示论文已经写好,需要周某再交一笔费用,用于制作答辩PPT和撰写演说词。为了能够尽快拿到论文,周某又爽快地给对方转去500元。过了一个星期,对方果然通过邮箱给周某发了一份论文,但是周某下载后却发现文件是加密的。对方说文件里就是写好的论文,只要周某再交5000元,就把密码告诉她。为了拿到论文,也没有其他办法,周某只有再次汇去5000元。然而,当周某拿到密码后却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论文。于是,周某找到客服理论。客服说让周某再补上3000元尾款。此时周某已经开始对对方产生怀疑了,但是想到已经花了1.5万元,现在收手岂不前功尽弃?于是,她将最后的3000元尾款汇出。然而一周以后,周某还是没有等到论文到来,再联系对方,客服的电话已经停机了,QQ也无人回应了。周某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尽管当前大学生或研究生的主流是积极践行学术道德与诚信,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学术失德行为。大量的“论文代写”广告浮现于校园环境和网络世界;篡改实验数据和伪造调研数据;改造他人学术成果而不加标注;从网上“直接拿来”作为自己论文的行为等等。学术造假实际上是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具有极为严重的危害,包括导致社会诚信的缺失、有限公共资源的浪费、研究经费被侵占等,更会破坏整个学术环境的健康和有序,颠覆创新创造的基础,阻碍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长远发展。因此不管是学位论文还是期刊论文的撰写,一定要坚守底线,遵守学术道德,不能有抄袭、剽窃或者强行在别人成果上署名以及篡改文献、篡改数据等情况。
二、中线——遵循论文的写作规范
“中线”即对论文写作规范的遵守。学术论文写作不仅是学者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提出科学见解、彰显学术水平的过程,更是包含选题立意、写作论证、投稿修改和编辑发表等诸多环节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对于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都要尽量做到准确、凝练,正文章节设置应合理、有逻辑,材料引用需注明来源,这些都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写作规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hat GPT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用户通过对话等方式对Chat GPT下达学术论文创作的指令,就几乎可以完成创作的所有环节。可以说,学术研究者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获得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在论文框架思考、文献综述、文字输入等方面的时间,提升了科研效率。但学术之路,行稳方能致远,欲速则不达。若学术研究者对技术形成写作依赖,势必导致自身思想性融入的不足,文中缺乏足够的学术理念、价值思考和人文情怀。此种情形若不加以必要规范,学术论文写作便沦为“为了发表而写作”的工具。
基于此,本校围绕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及科研伦理,建成包括课件、视频、研究专题、测试题等的教学资源。同时,开设“新生入学教育之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讲座”及多门讲解论文写作规范的课程,如“学术论文的语言和逻辑训练”、“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通过设计制定多元教学方式,从源头抓好学术写作规范。在平时的学习与写论文过程中,导师及课程老师也都严谨批改,不断强调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性。如在某次写作过程中,笔者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老师审阅时在旁边标注“核实引文”。因为其原文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但在笔者的引文中,省略了很多内容,却没有作任何处理,如加省略号、分别引用等,容易误导别人、断章取义。
因此,把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能确保学术论文结构完整、用语准确,发挥其工具性功能,同时也能传递正确的理念、价值、情怀等深层人文内核,全面展示出学术论文的价值性功能。
三、上线——追求论文的原创与创新
“上线”指的是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与创新性,是更高标准的学术规范。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每一位研究生同学应该在确保学术诚信的同时,不断以原创性和创新性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导向,以提升论文研究的质量。那么在写作过程中,要如何才能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如何追求论文的创新性呢?
首先,论文写作前期要积极搜集文献资料。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搜集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趋势,也有助于发现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从而确定研究的切入点和方向,同时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引用不当以及剽窃抄袭等问题。其次,论文写作过程要保持创新思维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比如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批判性分析等方式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挥。再者,在文章中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需要遵循引用规范,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并给予相应的参考文献。最后,在完成论文后,可以进行查重检测,以确保文章的原创性。查重工具可以帮助检测相似度和重复率,及时发现不当引用和抄袭行为。但是,需要选择正规可靠的查重平台,并合理评估检测结果,避免误判和漏检。
保证论文的原创性,追求论文的创新性是学术写作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需要通过搜集资料、发挥创新思维、遵守引用规范、检查查重和注重学术诚信等多种方式来确保文章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只有在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指引下,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具备“德才兼备”特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意味着要培养出具有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理论的个体,还要求这些人才拥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此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样的综合素质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关键科研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