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导师风采
·规章制度
·培养动态
·招生动态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三等奖】吴淑芬 浅谈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以古代文学研究生为例
作者:;日期:2024-11-12

浅谈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以古代文学研究生为例

吴淑芬

(2023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引言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研究古代文学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历史背景知识,还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规范的写作能力。然而,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质量,必须重视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一些思考

在当今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学术不端如同一抹阴影,悄然间削弱了学术殿堂所应有的纯粹与权威。我们急需正视这一问题,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以保障科研活动的健康推进和社会的持续进步。究其原因,许多研究生并不是因为对学术的热情而选择继续深造,而是迫于就业环境的压力获得更高学历的需求。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需要静心钻研的学问,往往与研究生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背道而驰。在面对毕业压力以及充斥着浮躁因素的环境下,不少研究生走上了歧路,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研究生在学术不端行为上,轻重不一,影响也各有不同。

首先,是学生个体因素,研究生期间的评奖评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学术成果相关,为了评奖评优,为自己未来的履历增添光彩,滋生的高度急功近利心理,且自我水平停滞不前,加之日益浮躁的心气,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判断失衡,认为学术道德失范比谨守规矩获利更大,产生走捷径的想法,严重者直接贩卖、剽窃他者的论文,轻者为图方便,直接拿别人的数据充当自己的成果,一稿多投这样追求论文数量而非质量现象也屡见不鲜。

此外,外在环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学校教学体制与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往往导致学术训练未能充分到位,进而引发对学术失范行为界定的模糊认知。因缺乏必要的学术严谨性训练,心存侥幸,对学术不端行为持一种模糊甚至纵容的态度。这种学术训练的不足,主要源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层,以及当前研究生教育机制中过于强调成果产出(如论文发表)而忽视系统学术训练的现象。研究生阶段本应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术训练周期, 相较于层层把控的毕业论文,小论文作为阶段性的成果,其质量却常因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缺乏规范学术训练而受限。

学术不端的危害深远。对学生个人而言,它扼杀了学术创新能力,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泡沫化现象;对他人而言,原创者的努力被挤压,积极性与创造性受挫;更长远地看,它腐蚀了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和信仰,削弱了教育的品质与尊严。以学术不端者自身为例,文章的规范化问题,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定然不陌生,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篇章》中就有说明:“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是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不容忽视的弊病。更为严重的是,学术训练的不足还极大地削弱了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这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尤为显著。古代文学研究涉及复杂的考据校勘,要求一种独特的逻辑论证能力来阐释文学作品中的深层逻辑与文学实践。缺乏这种能力,则易导致论文中材料堆砌而无有效关联,无法有力支撑个人观点,反而陷入重复前人论述的窠臼,最终造成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与“泡沫化”现象。

当前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阻碍学生的学术道德的古籍数字化问题不容忽视。信息化的时代,古籍数字化相当于一把双刃剑。古籍数字化以其特殊的便利性与研究生学术写作最为密切的关系,古籍的流传更为广泛,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古籍研究中来,集思广益,在论文与文学座谈会中分享自己的观点,不同的思想如火花碰撞,闪耀光芒。研究者坐拥群书的同时又能轻而易举地检索到与自己研究问题相关的具体的某一类书籍或者书籍中的某一条内容,节省了在文献寻找方面的工作,又能够获得广泛而精确的数据,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这是古籍数字化进程中毋庸置疑的一点,也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在论文写作中必须掌握的一样技能。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和自觉性,古代文学不应该与现代化的进程割裂,同时也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踏实的专研精神。技术取得的长足进步固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便利,但也只能作为辅助的一种手段,古代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计算机可以评析抓取数字甚至毫不费力地生成所需要的文章,但其存在的偏差也不容忽视。过度依赖计算机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丧失对古代文学这门学科关于原典阅读、考据校勘等基础能力,甚至对于研究问题理论思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剽窃成风。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实践

面对学术不端的挑战,我们需从多方面入手,构建坚实的防线。首先,加强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教育,增强文化使命感。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宣传力度与效果,我们需采取多元化、深层次的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日常中渗透科研诚信。可以发挥学校官方网站这样的权威平台的力量,构建科研诚信的宣传网络,在日常点滴中引导学生自发成为科研诚信的践行者与守护者。再者,诚信教育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应该被纳入学生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邀请领域内的专家担任讲师,开设讲座和课程,深入浅出地剖析科研诚信的深刻内涵,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此外,基于课程内容的限度,还可以构建科研诚信教育平台,作为课程建设的延申,如平台上网罗学术不端案例并对其有详细分析、学术规范的深度阐释,以及科研诚信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便于深入学习。最后,必要的科研诚信监督与考核机制也是必不可少。就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更应立足传统优秀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核心价值观,致力于观念重塑、思想纠正的文化使命责无旁贷。孔子是万圣之师,《论语·述而》孔子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已经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以一己之力肩负弘扬道统。古代文学研究生要有担负起文化传承、保护、诠释的社会责任意识,论文写作中不仅仅是践行科研诚信,还要以专业的能力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守护文化沃土。

其次,加强学生的学术训练规范化,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学术训练规范化对于学术道德建设益处是多方面的。

1.规范引用

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他人观点时,必须遵循规范的引用格式,确保引用的准确性。例如,在讨论杜甫诗歌的相关理论时,研究者应明确标注引用的书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以及具体的页码,以便读者查证。这不仅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研究的负责。

2.实证分析

古代文学研究需植根于实证分析,这不仅要求学者具备扎实的文本功底,还需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日益丰富且多样化的材料来源。随着实证分析内容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历经演变,其中,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这一领域的基本方法之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方法已进一步延伸出三重、甚至四重证据法,彰显了学术探索的不断深入。在进行古代文学实证研究时,合理运用文献材料与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是避免主观臆断、确保研究客观性的基石。以杜甫的《丽人行》为例,诗中提及的“八珍”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名物。历史上,“八珍”所指代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因此,通过对文献材料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其真实含义,从而有效避免主观臆断,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3.反思与自省

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研究生应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定期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以确保其客观性,确保学术不走歧路。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也是反思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他人的观点碰撞,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研究。

总之,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是每一位学子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让我们携手并进,坚守学术底线,追求卓越成就。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