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学术净土:论学术道德与规范的重要性
王捷孺
(2023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扩建,学术道德与诚信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学术不端易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为此,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科研以及学术研究保持诚信与道德,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品格,加强对学术道德的培养。
“道德”二字,古已有之,初分为“道”与“德”两个概念,《说文》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其本义为道路,可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方法、规律等。“德,升也”,也常用来指道德、品德。“道德”一词连用始见于《周易·说卦传》,后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德渐渐固定为一个名词,专指人们日常生活所需遵从的行为规范与条例。学术道德作为道德一部分也需通过实践内化为自身的品行,《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指出学术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导研究者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衡量研究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学术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学者们对这些规律进行揭示,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运转及进步,当学者们违背自身的道德,不尊重客观规律、亵渎科研时,将会对社会、人类自身造成巨大伤害,使得群众不再信任过往权威的学者,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下降。2022年7月21日,《Science》杂志发布了一篇题为《学术界污点》的深度调查报告,指出阿尔茨海默症领域16年前的一篇奠基性论文涉嫌造假,论文中对结论具有验证作用的70多张照片有被篡改的痕迹,2024年通讯作者承认造假并进行撤稿。该报道一经发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引起人们对过往16年里对该领域研究的怀疑,认为该案件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影响最恶劣的学术造假案。虽后证实造假文章研究方向不为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对该领域影响不大,但试想如果该研究成为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奠基之作,投入到此研究中数以万计的心血,科研人员,资金的投入都将付之东流化作泡影,无数患者的期待也将落空。
由此案件看出,学术不端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倾斜,学术资源的浪费。而生命科学造假成本较低,证伪成本太高,若学者们失去学术道德,一味的弄虚作假,将导致学术创造力降低,对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不可挽救的影响。无数建立在错误学术思想上的研究将一次又一次的延续错误,延续失败,患者们只能在往复的16年中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无尽等待。因而学者们应当拥有学术道德,以高要求、高标要求自身,保持创造的活力,延续自身的学术生涯。
学术不端的行为影响下一代的人才培养。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和创造力的作用日益显现,教育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如果学者进行学术造假,向其学生传递误导性知识,将对教育的延续性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损伤学术精神。
学术不端的行为违背学术精神,扰乱学术秩序。论文买卖在学术界如同灰色产业,需求不断,层出不穷。由于论文是评优评先、获得奖学金、顺利毕业的一大标准,在该条件下,部分学生受利益的趋势,进行论文买卖。2020年7月8日,一起论文抄袭事件被曝,天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一学生与同年毕业的厦大同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雷同,其标题、正文等高度相似,经查证两名学生存在买卖论文、他人代写的学术作假行为。当论文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量产的论文会导致质量的下降,从而造成学术垃圾的产生,污染学术环境。与此同时,论文交易会打击认真科研学者的积极性,一篇好的论文需要进行多次的调研、论证和修改,在后续的投稿过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而论文买卖大大增强时效性,购买者不再需要花费精力与时间就能获得珍贵版面,这一现象的产生将致使稀缺的版面更加稀缺,占领正常论文发表的空间,挫伤真正搞科研人的积极性。
对于学术不端的现象,学者个人层面要做到诚信守真,遵循客观规律,描述客观事实,不为了符合所谓规律歪曲事实,哪怕最终求证的结果不符合心中的预设。在文字学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学到要遵循语料的真实性,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判断,减少主观情绪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区呈现语料带来的现象,准确描述此种现象,而不能为了贴合基本规律而故意更改、歪曲语料,剔除例外字,尽量将某一单方言点语音面貌完整的呈现。在看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者随着自身水平的不断进步,不断修正理论并承认之前的错误,世间万物环环相扣,学术本应是在未知中探索,打破所谓的规律,看到既定规则外的世界,脱离轨道的例外字或许是引导自身探索另一条路径的领航者,由此发现更多更奇妙的语音现象,发现更多的轨迹。
在评价体系层面改变单一的论文导向评价机制,学术买卖存在的背后,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评价体系的单一,学生与老师不得不深陷论文的泥潭,如果没有相应的论文发表,学生将面临无法毕业的困境,老师们则面临继续任职的困难。为打破这一僵局,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将论文作为唯一指定标准,而是将老师与学生的教育背景、科研能力、学科贡献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进行全面而公正的评估。如此才能减轻学者们的晋升压力,激发其探索学术的热情与创造力,同时引领学术界回归理性,减少浮躁风气,鼓励学者们踏实研究,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此外,在制度层面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力度与处罚力度,加强对学术诚信的研究,建立严谨的学术诚信规则体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让学者们在法律的大框架下进行创作,一起创造学术界的新活力。
学术道德与规范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与基石,更是滋养学术生态繁茂、驱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学术道德与规范的守护者,共同守护这片知识的净土,让学术研究的光芒照亮人类探索与进步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