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导师风采
·规章制度
·培养动态
·招生动态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优秀奖】陈琳 “研”之凿凿,恪守规范
作者:;日期:2024-11-12

“研”之凿凿,恪守规范

陈琳

(2023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2024年3月1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近年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规模和占比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水平人才支撑。”作为高水平人才,研究生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及扎实的学术能力。然而,近年来学术丑闻百出,篡改造假、抄袭剽窃等现象层出不穷。

刘钧、才立琴(2020)在《如何写论文》一书中指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保证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术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修养机制,学术规范是外在的、强制的约束规则。为整治学术失范,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处理办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国外也有相应的条文以促进学术生态良好发展,如美国的《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丹麦的《学术不端委员会执行准则》及芬兰的《正确科研规范和处理学术不端及欺骗的程序准则》。如何引导科研人员自觉树立正确的学术意识,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

2024年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一课题组11位硕士、博士生实名联合举报导师黄飞若教授学术造假。一份题为《联合实名举报211高校华中某业大学动物Y养系黄某若教授学术造假行为》的PDF材料迅速在各大平台中传播。该材料长达129页,正文125页,指出黄飞若篡改实验数据、实验图片造假、论文不当署名、操纵同行评议以及教材编写抄袭等行为。就此事件而言,若要肃清学术界不良风气,离不开学生、导师、学校、外界(报社报刊等)四方面的共同努力。

部分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一知半解,只清楚剽窃抄袭等行为是严厉禁止的,而不了解错误署名、一稿多投、引用不当也属于失范行为。且部分研究生过于浮躁,或受利益驱使,为求毕业花重金找人代写,或是随意编造数据。出于逃避就业,或盲从,或虚荣心,一些学生在工作与升学中选择了备考研究生。内心缺乏坚定的学术信念,行为也会有所偏差。部分导师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是懈怠教学、伪造成果,一心只为名利。学术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黄飞若”,不仅学术不端,而且严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南京大学教师梁莹敷衍教学,研究生在读期间抄袭、重复发表多篇论文,并使用抄袭的论文作为自己的成果。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合举报导师郑凤压榨学生,常让学生做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师生之间应是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而非君臣等级制。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王贵元骚扰学生事件再度引起风波,此类事件履现,各高校更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部分高校应完善评价机制和惩赏制度,对教师的评选不仅仅关注学术成果,更要注重道德素养。学校是教书育人处,不应为利益所限,对学术失范事件一味包庇。华中农业大学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正是因为学校未能及时做出有力回应。学校也应该完善对研究生的评价制度,并且在入学之际多多开设相关课程。论文数量固然重要,但质量才是核心。报刊报社应做到流程完善、过程公正,及时与投稿人进行沟通;杜绝重金买版面的现象;或是一味追求名人效应,而有失公允。国家相关部门更要加大对高校的监管,一旦发现失范,绝不姑息。外部的规范制约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还是研究者自身。

1906年,章太炎先生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中说到:“今日诸君欲知国学,则不得不先知语言文字。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小学……此皆当以音为主,而训诂属焉,其于字形,略不一道,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汉语言文字学是中国独有的且历史悠久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2006年9月,《中国外语》组织“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王宁在会上进行发言,题为《语言学学风建设的现实与理想》。王宁先生就语言学失范现象及其措施展开了论述:

“在名利的诱惑下,道德底线难守,变相抄袭的多种多样手段纷纷出笼:出处不一,多方拼抄;变更肢解,窃取主体;窃取思路和方法,回避原注等做法,不一而足。”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材料基本是古籍文献,需要自己去释读,去发现问题。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阅读的文献主要是“侨批”,即华侨的书写信件。大多时候由于字体过于潦草,需要反复阅读。一册“侨批”大约有400多封信,需要花费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比对字形、查阅书籍、寻找创作点。不管是“侨批”,还是契约文书、石碑石刻,都需要我们静下心去仔细研读。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但要立足当前的材料,以求实事求是。“学术功利化带来论著与刊物的质量降低,泡沫学术、华词浮论甚至伪造数据、编造‘理论’,以求数量。”陆宗达先生在《基础与专攻——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一文中提到:“季刚先生教我读的第一部文字训诂专书就是《说文解字》。他对我说《说文》是文字训诂的基础,攻小学由《说文》起步最为便捷。要我集中精力学通学透。然后再读古代文献的注疏和其他文字训诂专书,便可触类旁通,一隅而三。”当下的学生过于浮躁,往往静不下心阅读。《说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等古籍甚至没有一本精读过,只有写作时才去翻阅,这导致很多文字学专业的学生基本功并不扎实,在阅读古籍文献等方面存在困难。“不只有些辞书做虚伪广告,出于评奖、报学位点、评职称的需要,有些教材、丛书甚至个人专著,也刻意组织评论,甚至自己写评论文章而署他人的名字。”文字学并非几日就能出成果,是需要一朝一夕的点滴积累。我们要有坐“冷板凳”的信念,在学术中默默“潜伏”着。因此,身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学术道德规范有系统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生生的案件去了解什么是学术失范行为;其次,我们要耐得住寂寞,用心细读精读,丰富个人知识体系,紧跟学术前沿;最后,我们要始终牢记“实事求是”,从古籍文献等材料出发,不随意编造篡改。

王宁先生在《中国语言文字学面临的抉择》中提出:“‘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这将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方向。”章太炎先生说过:“中国之小学及历史,此二者,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前路漫漫,任重道远,需要你我一同恪守规范,严谨治学,壮大“独有之学”。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