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的学术不端:通过改写抄袭
卢謐嘉
(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
摘要:学术不端在高等教育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各高校的信誉度,并且让社会各界质疑:各高校教师及学子所获得的荣誉与他们在学术上的付出是否匹配。学术不端一直是学界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因其普遍性,各高校依然无法控制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各类查重工具的发展,确让抄袭之风减弱,然而另一种形式的抄袭却逐渐占据上风——改写转换。这些抄袭剽窃行为不只是学术违规,更是破坏了原创性和追求知识的核心原则,本文旨在对学术抄袭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进行探讨,简要分析抄袭如何转变为改写,以切实减少抄袭剽窃现象。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术不端;抄袭剽窃;改写
一、导论
“抄袭”“剽窃”,这些让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闻之色变的词语,代表着对学术和知识诚信的严重侵犯。尽管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涉及在没有适当引用的情况下,将他人的思想、文字或作品冒充成自己的。
复制粘贴是最明显的抄袭形式,指个人从外部来源逐字逐句地复制一段文字、整篇文档或任何内容。这种情况通常没有用引号标注,也没有提供引用。虽然这种形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谴责,但某种更微妙的抄袭形式往往会被忽视。
不像直接复制显而易见,这种抄袭形式包括:在没有适当引用来源的情况下进行改写,在没有适当认可的情况下改写他人的观点想法,或者对来源的引用不清晰。改写抄袭是一种极其狡猾的变体,虽然对他人的思想或文字进行了改组,但对结构或措辞的修改难以将其与原作区分开来。这种对他人智力劳动的侮辱,是对学术领域信任和公平的背叛。自我抄袭,指作者在没有适当引用或披露的情况下重复使用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将同一作品提交给多个出版物,还是对早期作品进行细微调整,它都损害了原创性的本质,误导读者或学习者认为他们遇到了更新的见解。
认识和解决这些抄袭剽窃形式对于维护我国的学术道德价值观至关重要。除了这三种主要形式之外,其他变体,例如马赛克剽窃(拼凑非原创文本),引用不当(歪曲或来源)以及合谋剽窃(将小组作品作为个人作品提交),进一步使学术不端行为更为复杂,难以控制。
教育界声誉取决于学界中的人士是否维护我们的学术道德,抄袭的影响也会波及到教育体系本身。当学生提交非原创作品时,看似获得了别人对他们努力的认可,最终却无法准确了解自身真实能力水平。抄袭损害了教育质量,学生们通过剽窃剥夺了自己与知识进行真正接触的机会,无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无法发展研究。这种滞后不仅弱化了教育体验,也拉低了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
除了学业成就,高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发展的重任,它们是塑造智力与品格的地方。然而在抄袭破坏了道德发展,使学术不端行为常态化,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敏感度。
剽窃并非仅限于学术领域,它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持久的影响。剽窃行为的后果可能导致声誉受损以及失去教育和职业机会。因此,高校负有责任,为学生准备一个重视诚信和原创性的未来。
二、抄袭背后的原因
理解抄袭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有效地解决和预防这一学术不端。它并非一个单一问题,其根源错综复杂,常常与学术、个人和环境因素交织在一起。
学术压力是导致剽窃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现代教育日益增长的要求,包括紧张的课程安排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可能迫使学生寻求捷径来完成作业并满足高校对他们的学术期望。面对多项作业和考试的压力,有些人可能会将抄袭视为一种快速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更少的努力获得更高的分数。对考试不及格或获得低分的恐惧可能会驱使学生参与不道德的行为。
时间的不充裕与学术压力也密切相关。学生在平衡学业和其他方面的同时,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创作原创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抄袭被认为是按时完成作业的一种捷径。
缺乏对引用规则的了解也是一大问题,尤其是在刚进入学术界或不熟悉正确引用规则的学生。各种引用的复杂性,会让人望而生畏,导致有些人无法给出准确有用的引用。所以在引用上,细微差别也会导致无意的抄袭行为。
三、抄袭到改写的“升级”
在互联网的翻译工具和解读文献工具流行中,抄袭剽窃的新形势诞生——改写。这种情况较简单搬运他人成果的抄袭剽窃更难辨别,除了需要审稿人的识别,还需要更高级精密的查重检测。
在深入了解后,笔者发现利用这些工具网站进行再处理的便捷性比最初想象要大很多。学术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作者对所阐述知识的解释,在高等教育中,大量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对现有原创文本进行再释义或者改写,更有甚者进行多种语言的“倒卖”,最终变为自己的作业呈现上去。所以对于改写工具的运用需要尽早规范,提高对新现象的检测标准,鼓励个人学术的原创性。
选择各种工具生成的输出自然有别于原作者的文本,但原创思路和想法还是能够从面目全非的改写文本中摸到。因为这些网站是免费提供的,网络上公开已发表的论文都可以是智能工具重新为学生生成概念的养料。虽然有规则存在,让各高校学生能够进行适当引用,但依然有不少情况钻了漏洞。简单的转换即用文字处理器或词库寻找同义词替代,而较难被检测的即我们上文谈到的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情况在全球普遍存在,高校学生的双语培养也为此情况提供了便利。双语或软件的操作使得输出的文本会有一些错误,编辑审核时可能会将提交改写论文的学生评估为学术写作能力不精,而不是这个学生没有提供原创作品。我们可以说,通过工具输出的文本是新的内容,但不能将其认作原创文章。利用网站改写涉及到零授权,这样使用原创文本和材料的转换作品是能够被认定为一种抄袭行为的。
四、抄袭的影响及后果
抄袭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个人学术生涯,更会波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声誉。
从道德层面看,它违背了基本道德原则,未经授权擅自盗用他人的作品,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成果呈现,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也破坏了职业道德。
此外,抄袭剽窃对教育体系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剽窃者绕过学习过程,逃避与课程、研究相关的接触,无法获得批判性思维,最终损害学生的个人成长,并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除了道德和学术层面,剽窃行为还会对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一旦披露,会在学术圈和更广的领域内极大损害个人声誉。现代社会各公司或学校都十分看重诚信和道德,纵然抄袭行为只会不可挽回地损害个人信誉和所在高校的公信力,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长远来看,抄袭行为还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机遇。各招聘公司与高校会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记录都可能使个人失去心仪的职位或项目。并且,抄袭行为的记录还会阻碍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信任,对专业人士或学者之间的交流行为都难以搭建桥梁。
五、结论
要解决学术不端的抄袭问题,各高校可以使用先进的检测软件来控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些软件的设立就是红灯,不仅可以防止个人进行抄袭或改写,还能检测论文的错误引用格式。此外,在高校培养学术道德与诚信的文化,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优先考虑宣传推广,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多方面的学习会议,阐明抄袭的细微差别,正确引用的重要性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为学生提供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的课程,这样不仅让学生从源头离开学术不端,而且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了解道德研究和写作规范,在自身的教育与学术创作上也同样有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