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导师风采
·规章制度
·培养动态
·招生动态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优秀奖】文季艳 关于学术道德失范的多维审视
作者:;日期:2024-11-12

关于学术道德失范的多维审视

————以华中农业大学黄某事件为例

文季艳

(2023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 学风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术诚信是学术界的基本准则,学术道德是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近些年来,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愈演愈烈,受到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层出不穷,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黄某事件为例,分别从事件、教育背景、学术风气、思考建议几个维度对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审视。

关键词 学术道德失范;华中农业大学黄某;教育背景;学术风气;反思建议

学风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术诚信是学术界的基本准则,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背离和对学风的重大伤害。为弘扬科学精神,创建诚信校园,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良好学术品德,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积极推进学术诚信宣传教育,并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教育部曾在2016年6月16日出台了第40号教育部令《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该《办法》采用一般总述与列举分说相结合的表述方式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并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第3条明确规定,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列为学位论文作假的行为,并在第7条规定,“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相关制度明确指出学术不端行径是为不可取的,并且抱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理此行为。但是,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如2007年中科院女博士黄凌琳学术造假、2021年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抄袭和202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术造假等事件频繁发生,不断败坏高校学术风气。

近期,华中农业大学11名硕博研究生举报导师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人的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更折射出了当前高校和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回顾

11名硕博研究生通过一份125页图文并茂的举报材料,并且附着实名联合盖印的举报信,举报自己的导师黄某及其指导的两名博后学术不端,包括篡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造假、论文不当署名、辱骂打压学生……这11名研究生他们本可以“忍到毕业就好了”,甚至有一位已经忍了很久即将毕业的师兄,明知在资本的面前,自己的双手可能微不足道的情况下,还是帮着自己的师弟师妹实名举报自己的导师。在旁人眼里,这是一条愚蠢之路,明明再熬几个月就可以脱离苦海了,偏偏拿自己的前程赌一个未知的变数,如若失败,硕博的文凭都将被抹去。可是他却发文:总要有人去做一些看起来很愚蠢但是正确的事情,只能对不起多年前在楼道背书的自己了。

二、教育分析

(一)教授黄某的可耻行径

黄某在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一直留校任教,攻取博士学位后不久便晋升为副教授和硕导。从教十余年先后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和教学质量的奖项,并且以一作的身份发表了40余篇SCI,可谓是成就满满。但是这些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他光鲜亮丽的一面,不为大众所知才的是肮脏恶心的一面。黄某课题组的实验室里缺少基本的实验设备和药品;课题组的同门如若不按照黄某的要求进行试验,就会遭到黄某的批评和谴责;并且还威胁学生不要发表不利言论,诉称自己身后有年薪50万的专业律师团队。这些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随着这些勇士的揭发暴露在大众视线。

(二)农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做的每一个实验都应当遵循动物进化、遗传繁育、生长发育、消化代谢、畜产品生产等基本规律。那么动物养殖也不例外,除却遵循动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外,还应当发现生长的特例,但是这些特例并不要是要求我们随意套用数据。黄某学术研究当中的数据套用、一数多用现象是为学术所不容的。

三、高校研究中的不正之风

(一)裙带学风

在学术研究当中,裙带关系屡屡发生。一些学者利用自己的职权和资源,威逼恐吓学生为自己效力,并且还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以致于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关系圈。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事件当中,黄某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在学术圈的影响力,曾多次提及到自己身后有年薪50万的专业律师团队,通过打压、谴责、嘲讽提出反对意见的学生来拉拢部分学生为自己效力,严重损害学术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近亲繁殖学风

近亲繁殖学风是指高校在招聘和引进人才时,倾向于选择本校毕业的学生或与本校有密切关系的人员。

黄某的好几位研究生都是从本校本科直升上来的,黄某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会表现出亲近本科生的样子,偶尔开开玩笑,讲一些书本知识、课题研究和工作上的事情,在课上宣传自己的课题组需要人手,还列举诸多进入自己课题组的好处。不少学生听之后很动情,这也达到了黄某招收人员的目的,并且认为这样可能更好培养一心向自己的学员。

(三)学术造假

学术造假是高校研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包括伪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研究结论等。学术造假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声誉和学术前途,也对整个学术界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知网上关于“山竹醇”类的学术论文几乎都是由黄某指导的,但实际上“山竹醇”提取物的来源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而这些学术论文都是在确切的基础上进行探讨的。黄某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当中,不同论文使用的方法不同、对象不同,但是结果却出奇的相同。

这些学术风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受到舆论的作用关注到这些事件时,说明这些事件以及由来已久了。这些学术风气是不道德的,不可取的,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学术心态,不可为而不为。

四、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教育宣传

高校应当通过开设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或者相关讲座等举措来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道德观,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二)增强学术监督机制

针对这些事件,应该对学术研究的过程严格把控,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和监督体制,加强对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审查和评估,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强化惩罚措施

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员予以惩罚,包括取消学术职称、开除、不予毕业等,强化惩罚措施,可以更好的起到威慑作用。

(四)建立举报机制

完善学术不端行为举报渠道,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监督,并设立一定的奖励,予以举报人适当奖励,让学术不端行为公开化、透明化。

(五)恰当发挥媒体的舆论功能

媒体应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客观公正地报道学术事件,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和参与学术讨论。

(六)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很多学者与学生极力追求这些功名,更多地是因为只有功名傍身才会有出名的机会与对应的奖励。那如果从基层入手,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他们不用急于这些,换一种评估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曾发文,需要建立青年科研人员中长期学术积累的体制机制,尤其要制定符合基础研究学科特点的评价考核制度,使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必整日忙于立项、评估、总结、汇报、忙于说服领导和评委,使他们不必夜以继日地追评奖,谋名誉,以此提升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条件。

五、结论

华中农业大学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看到了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更关系到整个学术生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科研工作者应当以这一事件为契机,深入反思,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