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张志权
(2023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随着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以及学科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学术规范越来越成为各个学科必须遵守的准则。其中,学术道德规范至关重要,不仅仅关乎学术的科学严谨,还关乎个人的信誉。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学术写作带来便利。ChatGPT、文心一言、天工AI助手等的出现,不仅给论文写作者提供了一些材料,开拓视野,启发灵感,也能帮助他们进行修改,让论文提升一个层次。不过,也给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人提供可乘之机。2023年,第一篇因为ChatGPT而撤稿的SCI论文诞生,Exploring new optical solutions for nonlinear Hamiltonian amplitude equation via two integration schemes一文使用ChatGPT起草了手稿,同行评审没有审查出来,却被读者发现了Regenerate response这一个ChatGPT的标记,才被撤稿。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读者发现,这一事实将会被隐瞒下去。可以看出,A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正在加速恶化学术不端问题。
一、学术道德危机的时代反映
此前,论文的抄袭、代写等已被列入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些行为是被严厉谴责和打击的。在学术界看来,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学术的诚信与科研伦理准则。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慢慢走入规范,在学术论文格式的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可是,论文的抄袭、代写的现象依旧屡见不鲜。从一些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从2019年的“翟天临事件”开始,学术界开始提高对硕博研究生的论文审核的严格要求,对导师的考核也更为严苛。虽然如此,仍有学术抄袭、造假等现象频繁出现。2020年11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生以一份长达123页的材料,实名举报该院张裕卿教授为其女儿学术造假。后官方回应,认定张裕卿教授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天津大学已将其解聘。2023年4月,教育部公开曝光第十二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其中认定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许某在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存在研究内容剽窃等违规行为。今年1月,一份署名为华中农业大学11名硕士生、博士生的举报材料,详细列述了他们导师黄某某的学术不端和师德失范行为,引起广泛关注。从学生到老师,学术不端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老师和学生的学历和人格,还有高校的制度与学术科研管理监督力度。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行文的时候,心里有杆秤。
AI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写论文也就变成了对话交互,内容生成过程。目前,国内还没有查出借助AI代写论文的案例,不过,法律已经对此进行严格规范。2023年,学位法草案于8月2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草案对学位获得者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以及学位授予单位非法授予学位等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学位法》紧跟时代趋势,及时发出声明,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严厉打击,说明了国家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视。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作的时代,AI的出现,不仅开始拷问人的主体地位,也开始拷问人的伦理道德了。
二、遵守学术道德的个人体会
以我的个人经历来说,我充分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我在学报当助管,平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校稿。编辑老师说过一句话:“你看的稿子多了,你就知道什么样的稿子是好稿子。”这句话很有道理,我在看稿子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的论文,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还不如学术小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论文格式,这极为重要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有的老师的格式还停留在上一个年代,一些注释和引用需要我小心地修改。有一次,我已经检查了几遍格式,后面编辑老师再修改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用红笔标出论文有一两个格式的来源都是错的。这就涉及学术道德问题了。有些作者,看到自己的论文的引用数不够,显得不专业,就会捏造一些引用;而有些作者,写完自己的论文就开始投稿,有时候自己的引用错了都不修改。这是对编辑的不尊重,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其实,身边的一些同学也会这么做,为了达到学校的学术要求,把自己写好的论文,不再多看几遍就投出去,而迎来的大多是拒稿。我深刻地认识到,走上学术道路的第一步是为自己的文章负责。我们应该遵守学术道德,只有自己遵守了,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第二个是内容,让人看得懂和看得流畅是论文的两大重要要素。我看了一些论文,有时候看了一半,不知道在写什么,有时候囿于我自身专业素养,真的看不懂;有的是文章作者的故作高深,而这样的论文有时候是拼凑的,容易出现学术不端。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期刊论文,发的文章质量不是很好,而且内容还有一些常规错误,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花钱买的稿子,是不是关系稿。还有一些是学术大佬的文章,写得可以,但是一年的产出量令人怀疑,不排除是学术共同体内部消耗的可能。这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学术问题,还是学术共同体的问题。学术共同体默认了这种行为,就是将学术道德丢在一边,严重挑战学术界的底线。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在读硕士发文难的原因之一。如果个人与学术共同体都恪守学术道德,这样的学术环境也许就能净化一些,对新人作者宽容一些,才有助于学术的更新换代。
自己在平时在写完论文之后,会进行查重。也正因为如此,我发现了今年与去年一些查重网站的区别,它们都增加了AI写作的查重率,就是检查论文中的内容是否由AI生成的。这提示我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有底线,可以使用AI启发思考,加以修改、润色,但不可完全照搬。我们知道,现在的AI已经可以做到按照同一个要求生成很多不同的内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查重的时候也不容易查出。而现在,AI写作查重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武器。AI写作遵循语言逻辑,可以模仿人的写作,但也有着一种机械性、公式化,逻辑太过完美,会被查出来。今年,学位论文的查重系统准备开始引进AI写作查重,这给学生们的降重提高了难度。无疑提醒同学们要理性运用此类工具,恪守学术道德。学术的要求本就不高,只要踏踏实实,用心写论文,与导师同门交流,至少能够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原创性。而现在,因为乱象横出,学术圈子的门槛越来越高了。与身边的一些朋友讨论,我们都知道AI可以我们修改、润色,但容易形成依赖,渐渐失去自己的思考,而长此以往,就容易懒惰,用AI帮助自己写。看到身边一些写毕业论文的同学用AI写作,之后进行修改的现象,这让我不得不反思写论文的意义,还有学术道德规范的意义。
三、小结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社会现象到国家法律,从改稿经历到身边小事,面对如何恪守在科研研究中学术道德规范这一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几个小点。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心里有一杆秤,时刻警惕自己。在动笔写论文之前,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材料看了没,材料够不够。写下一句,亮明一个观点,就要问自己有没有乱说、捏造,要有理有据。在行文结束之后,要细心检查和修改,做到文责自负。面对AI写作技术,我们应合理利用,可以让AI帮忙拓展思路,修改润色,但不能完全依赖,不能照抄。其次,要遵守学术写作的规范,从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到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都要遵守统一的学术标准,包括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要求,确保论文在交流过程中少些障碍。写完论文之后,可以和他人交流,这样可以发现自己的格式是否错误,及时纠正。最后,除了管好自己,也要提醒他人,做好一个诤友。作为个体,我们虽然不能够做出大事,但能够让身边犯错的朋友改正,让身边的学术环境有所改善,已经是帮了大忙。你自己恪守了学术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同样身处的学术环境好了,也能让你更好地进行研究。总之,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本身就是步入学术殿堂的第一步,只有走好第一步,才能继续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