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在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开幕。年会以“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为主题,设立1个主会场和4个分会场。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的专业学者。我院2022级卓越教师人才实验班陈佳、王妤欣、宋雨涵和林琳受邀参加论坛,代表闽南师范大学在分会场上作发言报告,并获评“优秀论文”。


陈佳在其题为“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效能、成人依恋及主观快乐等核心要素,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手段,揭示了自我效能与主观快乐在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强调了这些要素对大学生构建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增强自我认知、培育积极情感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此外,还通过扩大样本量、丰富测量工具等方式深化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王妤欣在其报告中,以“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为题,深入探讨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交行为与焦虑情绪的深远影响。消极的教养方式不仅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存在正相关关系,还与孤独感呈现负相关,其中手机成瘾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呼吁改进家庭教育与校园培养策略,强化家校合作,倡导父母采用科学的教养方法,共同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该研究为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家庭根源及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宋雨涵作题为“大学生专业承诺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生活满意度与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的报告。提出通过强化专业认同感教育、完善课程安排等措施来增强专业承诺。报告中着重指出,专业承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对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建议高校及相关部门加强专业指导,促进学生合理选择专业,提高学业成就与生活满意度,为大学生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探索路径。
林琳作题为“教育改革新视角:构建教师情感支持体系——以勇气激发与沟通能力的培养解锁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报告。当下青少年社交焦虑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甚至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报告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支持,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学校应组织社交活动和团队合作,帮助学生提升社交技能和心理韧性,从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缓解社交焦虑问题。
文学院学子的研究成果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获评“优秀论文”不仅彰显学子们的学术实力,也体现了我院在学术人才培养领域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展望未来,文学院将不断深化学生的学术培养,致力于培育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敢于创新教学、精于教育学术研究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