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细流以成江海,笃行不息正扬帆。为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文学院继续开展广受好评的“博文新声·博士生学术沙龙”,该活动致力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思维,并构建一个交流平台,促使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之间的思想火苗相互激荡,共同构筑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探索园地。12月18日晚上,第3期博文新声·博士生学术沙龙在博文楼东509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期博士生学术沙龙由文学院20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陈欣欣担任主讲人,主题为:空间、生产与空间生产——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为例。文学院胡明贵教授出席活动并主持,周军教授和吴思捷讲师担任与谈人。近2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期学术沙龙。
胡明贵首先对前来参加学术沙龙的老师与研究生同学们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此次报告的博士研究生陈欣欣,肯定了她在报告选题上的独到眼光。同时,对于学术沙龙的举办表示了赞同,认为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各位同学在交流中拓宽学术的视野,迸发智慧的火花。他为本次讲座做了一个简单的阐述与导入,提出同学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具备纵向、横向的多重眼光,利用外证、旁证的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文章。
在“空间、生产与空间生产”—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为例的报告中,陈欣欣主要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报告主题,分别是:空间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如何认识空间?《空间的生产》的关键概念与方法论以及空间分析对现实革命/改革的指导性意义?陈欣欣首先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过程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列斐伏尔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及研究,其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对当下的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同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随后,她从整体上廓清了列斐伏尔所提出的“空间”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空间观的不同之处。列斐伏尔将空间概念引入了社会生活,并提出了“社会空间”的概念,这一空间兼具着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别列举了塞纳河支流比耶夫尔河的被污染与恢复、豪斯曼运动对巴黎城市改造的影响。陈欣欣指出这种社会空间的变化性,是列斐伏尔重新分析空间的原因。为此,列斐伏尔提出一种双重设计的三元空间辩证法,试图为现实空间变革探索出一条可能的道路。她分别就《空间的生产》中的主要观点和方法论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比如,列斐伏尔将空间作为一种产品,不仅能批量生产,还能无限增叠和相互渗透。这也进一步导致空间成为了一个区分模糊的连续体。如在实际生活中,城乡之间、中心与边缘之间、郊区与市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常常就具有二重性质的存在。她还谈到了列斐伏尔笔下的“空间拜物教”问题,列举了星巴克这一典型的例子。最后,她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探讨其对现实革命的指导性意义。列斐伏尔的空间分析理论除了适用国家革命模式的分析,也适用于分析当下城市规划或建设问题的分析,如文化古迹重建或改造中的商业化、同质化现象,可以通过打造差异性空间来对抗资本主导的抽象空间,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在满足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地方性的保持。此外,列氏的理论同样对当下城市文学的书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后进行的是与谈嘉宾发言环节。周军肯定了陈欣欣同学所做报告内容的扎实与充分,尤其是报告的最后联系实际,将空间理论落脚在漳州古城的规划与建设之上,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并借用电影《楚门的世界》、《窃听风云》以及苏轼的诗句说明了每一个人与空间之间存在着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联系。此外,他将思绪广泛延伸到了当下的中国,身处于全球化的语境之中,也在积极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一个简单的“拆”字背后隐含着的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缩影,生存空间的巨大转变。他还结合自己的工作调动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他所感受到的乡土习俗的保留、人情文化的牵连。
吴思捷表示此次报告是对这部经典著作的一次精彩的解读,有力地搭建起了同学们与这部艰深的作品之间的桥梁。接着,他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通过切实观察到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使空间理论不再是令人望之却步的空中楼阁,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处处可见,处处可用的。
在交流提问环节,同学们结合报告人、与谈嘉宾的分享以及自身的理解进行了提问与交流。其中吴姗姗博士生提出的“生活空间扩大的同时有没有引发精神空间的变化?”“媒体话语、资本投入又与空间变化有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将讨论引向了高潮。同学们发表不同看法,老师们耐心解疑答惑,使本次博士生学术沙龙圆满落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