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晚上七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洪波教授应我院邀请,在博东110教室为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名为“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上古汉语形态句法问题——兼论‘也’、‘矣’的来源”的讲座。讲座由陈练军副院长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林颂育、张荣荣等老师及文学院研究生。
洪波教授从“周人语言的性质”、“殷周语言差异及上古汉语若干语法现象的语源问题”、“句末小品词‘也’、‘矣’的来源”、语言的接触四个方面去阐释和论证上古汉语的形态和句法问题。洪教授认为,上古汉语并不是孤立语,而是一种带有编码的综合性语言,他以上古汉语“杀”这个字在古汉语中不仅包含行为,也表结果为例进行阐释与论证。此外,洪教授还提出两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上古汉语的“清浊”有别义的功能,其中又可分为使动与不及物、完成体与未完成体两种,如浊音“见”读“jiàn”时为“古电切”,意为看见,读“xiàn”时为“胡电切”,意为可看见的,体现了完成体与未完成体的形态。另外一个学术观点则是去声别义有“增价、完成体、表方向、名物化”四种功能;这些观点与语言接触息息相关,语言的接触有“接触类型”和“接触深度”两个重要的参数,其中接触类型又分为“文化传播型”、“智化教育型”、“地缘接触型”三种。古代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很多问题还值得探讨和研究。
讲座持续了将近三个钟,洪波教授旁征博引,他严谨的学术作风、渊博的古汉语知识,令在场师生深深折服,也给在座研究生今后做论文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个人简介:
洪波,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师从邢公畹教授攻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目前担任对外汉语系主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科负责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壮语与汉语粤方言的接触及其变异研究”、提出了语言接触类型不同其相互影响的结果亦不同的理论思想。曾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完形认知与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完形认知是语法化根本机制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语法化研究领域里唯一由中国人提出来的理论。先后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1部,学术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曾获得4项省部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