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文化活动
·学术交流
·学院新闻
·文院风采


学院新闻
“博文新声·博士生学术沙龙”第4期 | 张芸香:外国诗歌翻译对朦胧诗的影响及其艺术特色
作者:;日期:2025-04-22

“滴水穿石意不休,笃行致远绘新篇。”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4月18日晚上,文学院在博文楼东509教室召开第4期博文新声·博士生学术沙龙活动。活动以激发研究生的学术潜能为目标,同时为师生之间搭建思想交流的桥梁,让各方的思想火花得以充分碰撞与交融。


本期博士生学术沙龙由文学院20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芸香担任主讲人,主题为:外国诗歌翻译对朦胧诗的影响及其艺术特色。文学院副院长周军教授主持活动,胡明贵教授和任毅教授担任与谈人。近2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期学术沙龙。


周军首先对老师同学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博士研究生张芸香,高度评价了她在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和扎实基础。同时,他对学术沙龙的举办表示了充分认可,认为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帮助同学们在互动中开阔视野,提升学术素养。他还指出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常见现象中挖掘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并通过严谨的论证和扎实的资料收集,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


在“外国诗歌翻译对朦胧诗的影响及其艺术特色”的报告中,张芸香主要从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分别是:外国诗歌翻译的历史背景,朦胧诗的艺术特点和外国诗歌翻译对朦胧诗的影响。张芸香首先指出晚清时期翻译和引入外国文学的一系列文学活动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归纳出晚清翻译的三个特点: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达旨”而非“忠实”,文言主流及白话萌芽。随后,她阐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风潮及其重要影响。她指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引发了更为激进的文化变革。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诗歌开始摆脱传统诗歌的规范束缚,追求个体情感的自由表达,翻译活动成为西方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桥梁和新诗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时期翻译活动的意义不止于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引入,西方诗歌的自由形式、开放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改变了中国诗人对诗歌的认知与创作。

随后,张芸香着重讲述外国诗歌翻译对朦胧诗的影响。首先,她认为“文革”及改革开放初期的“黄皮书”与“灰皮书”的翻译渠道和传播方式是影响朦胧诗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蕴含的现代主义思潮、艺术创新精神和象征、隐喻、碎片化语言等技巧对朦胧诗的创作者产生重要启发和借鉴。同时,她以郭路生、舒婷等诗人的作品为例,指出创作风格与创作者性情、爱好之间的关系,诗人们各自选自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借鉴,从而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她还从意象的过滤与重塑、语言结构的陌生化和诗体解放这几个角度论证诗歌翻译后进行的本土化的改造和实验。比如,《恶之花》中“腐尸”“蛆虫”等意象在多多的《里程》中被转化为对历史暴力的隐喻;北岛《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得墓志铭”,将《荒原》中“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的悖论结构转化为对抗极权话语的语义炸弹;惠特曼《草叶集》的自有体翻译,颠覆了传统格律的统治地位。此外,她还从诗歌形式、艺术语言、诗学观念、异化语言及独特性这几个方面介绍了翻译对朦胧诗艺术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波德莱尔为例阐述他对朦胧诗人的促意义和局限性。最后,她介绍了本次的探讨路径:从宏观层面分享外国诗歌翻译对朦胧诗所产生的影响,揭示其在历史背景、艺术形式、创作技巧及思想意识层面的深远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特定翻译作品对朦胧诗创作的微观影响,分析其在吸收西方元素后的本土化转化,以及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结合数字人文方法对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也将为深入挖掘二者艺术关联提供新的视角。


在与谈嘉宾发言环节,胡明贵充分肯定了张芸香选题的意义,他指出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是在不断互动、碰撞中产生新文化。其次,他肯定了张芸香材料收集的丰富性,他指出研究不仅要注意纵向的历史性,还应关注横向的共识性。从纵向看,外国历史的诗歌以及我国晚清、五四时期等都对朦胧诗造成了影响;从横向看,我国朦胧诗产生与发展期间,外国也有朦胧诗,彼此或许会相互影响。最后,他认为张芸香研究方法十分得当,他指出影响研究应当运用比较研究,需要收集内证和旁证并进行分析。内证是诗人自己的看法及翻译作品,旁证则是别人对诗人作品的分析。


任毅对张芸香选题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朦胧诗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朦胧诗是第二次思想大解放,重新唤醒了“民族救亡与解放”的主题,具有思想的现代性。其次,他认为,外国的翻译作品解决了朦胧诗的手法问题,打破了17年文学和文革时期政治抒情诗和纪实诗的写作思路。再次,他肯定了张芸香写作思路的正确性,朦胧诗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要将艺术手法和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时间界限再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他提醒朦胧诗中存在主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在交流提问环节,同学们结合报告人、与谈嘉宾的分享以及自身的思考展开提问与讨论,引发了对“超现实主义”和“手法延续性”的热烈探讨。同学们积极发表见解,老师们结合自身经验深入解析,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本期博士生学术沙龙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