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文化活动
·学术交流
·学院新闻
·文院风采


学院新闻
【名师讲堂】张隆溪:跨文化理解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2025-04-22

4月17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张隆溪,在博东109举办了题为“跨文化理解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李新东老师主持,近五十名研究生、博士生到场聆听,共同探讨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

图片

讲座伊始,张隆溪指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正所谓“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在中西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中国形象始终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张隆溪说到,中西交流从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事件就已经开始,然而真正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则始于明代。彼时,一批具备高等教育背景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促进中西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5至16世纪的西方正值王权崛起、试图摆脱教会权威之时。当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发现这里并无强势的宗教机构主导社会运作,反而存在稳定高效的科举制度,他们由此对中国的社会形态产生极大兴趣。相较于西方因血统而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国“以才取士”的理念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张隆溪提到,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王应该是哲学家”的设想,这一理念虽未在西方实现,却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这种制度与文化上的差异,在启蒙时代激发了西方思想家的极大兴趣。不少人从东方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崇儒家理念与中国古典文学。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科技与国力的飞跃,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视中国为学习的对象,转而开始了自己的殖民扩张征程。于是自19世纪以来,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逐渐转变为了负面的存在。

图片

接着,张隆溪分析了中西文化在多个层面的差异与表现。他指出,中国文化强调“和而不同”,讲求在多样性中寻求和谐。正如陆九渊在其文集中所提到的“东海西海说”,强调即使出自不同文化背景,也可以彼此尊重、共同存在。随后,张隆溪以《原始思维》、《荷马史诗》等经典著作为例,指出西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分析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传统,这种思维方式与东方更具整体性、直观性的认知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他进一步结合元朝社会的历史背景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分析了马可波罗所描绘的东方世界与真实情况之间的落差。由于马可波罗本人是年轻的商人,他在游记中留下的许多记载虽激发了西方对东方的强烈想象与向往,但许多内容缺乏真实性。与传教士在文化交流上发挥的作用相比,他对于真实的东方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比较少的,其贡献主要是在地理知识以及探索精神方面。讲座最后,张隆溪指出,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文化之间,沟通、理解与尊重都是极其重要的。化的共存与交流。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发言。或是就当代心理学派的神话研究,询问俄狄浦斯情结是不是也适用于中国文化,或是围绕张教授的文章与讲座内容提出深入问题,思想的火花在不断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张隆溪教授被誉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本次讲座从中西文化交流史到思维方式差异,从理论探讨到现实反思,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提供了深入理解跨文化沟通的路径。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将在此次思想盛宴中收获启发,带着更开阔的视角走进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