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博东110会议室顺利举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集刊》副主编刘奎教授应邀担任主讲人,分享了有关“盐分地带”诗人群与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成果。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周军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到场交流学习。

讲座伊始,刘奎追溯了“盐分地带”诗人群的缘起,并简要介绍郭水潭、吴新荣等代表诗人的思想历程。他指出,盐分地带诗人群因地缘而集结,其诗歌创作有着鲜明的地方意识。从地理角度视之,台南北门郡一带地势低洼、地质硗薄,但作为家园而存在,此地又无疑是诗人情感结构中的别样风景,因而兼具匮乏与富饶的双重形象。据刘奎教授观察,当诗人将盐分地带想象为田园牧歌时,已表明他们与故土的关系已不再是前现代式的内部视角,而是带有外来者的眼光。
循此,刘奎着重讨论盐分地带新青年在何种知识结构和社会意识中呈现、认知并讨论乡土。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台湾渐次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冲击着乡村的旧风景。看到现代科技与制度下的阴影,盐分地带诗人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刘奎教强调,在殖民地台湾,“启蒙的辩证法”不仅呈现为传统伦理解构的坏毁,更涉及一系列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尤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为痛切。从糖厂、农田到列车车厢,殖民权力秩序遍布台湾民众的生活空间。有感于斯,剥削/被剥削的结构关系相当清晰地汇入盐分地带诗人的创作当中。也正是对殖民现代性的洞察和书写,使盐分地带诗人群区别于当时提倡超现实主义的风车诗社。

对殖民暴力予以揭露的同时,盐分地带诗人也不断寻找着突围方式。刘奎以吴新荣的《南鲲鯓庙祭》等作品为例,发现诗人们的眼光从启蒙理性的外在审视,转向对乡土内部历史的重新发现。在反殖的诉求下,民间信仰、传统习俗不再是进化论视野中的落后成分,村庄本身也不再是等待现代化改造的对象,而是有内在历史性,尤其是反抗外来力量的斗争经验,这是新青年从家园内部发掘的抵抗资源。此外,经由批判都市文明病,大海、原野、乡土也被诗人重新赋予原始力量,由此翻转了殖民主义叙述结构中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在此层面上,可以说盐分地带知识分子的思想带有反现代的现代性色彩。
刘玉杰老师以“封闭结构中的开放性”为讲座做出精彩的总结。他指明,本次讲座具有“三个开放性”。其一,“地方”本身的开放性。盐分地带的地方意识与世界眼光,促使读者思考“地方”如何超越物理边界的限制,成为一种流动、交互和持续重构的概念。其二,文学研究中的开放性。在研究盐分地带诗人的现代性书写时,刘奎老师引入了社会史的视野,不断丰富文学研究的路径,打开旧议题的新面向。其三,方法论上的开放性。打破思维壁垒,注重文学研究的溢出性效应,才能不断释放创造力。

与谈环节,在场师生就“殖民现代性”“文明范式”等问题向刘老师请教,刘奎逐一细致作答。互动过程中,思维的火花碰撞不断。从概念本身出发,刘荣平老师思考“盐分地带”的指涉范围是否有扩大的趋势。谈及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重塑,向忆秋老师呈示栎社和盐分地带诗人的精神联结。返照当代台湾文化场域,肖魁伟老师探问如何以学术研究推动殖民现代性的破解。有感于当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性的逸失,吴思捷老师提出现代性与地方性的辩证问题。看到佳里地区从制盐到制糖的转变,郭立欣老师以产业结构的角度切入,反思殖民权力如何主导当地适合发展。梁翠琴老师则提倡以词源学的视角,考察“文明”(civilization)与“殖民”(colonization)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分化过程。本次讲座不仅在历史语境中勾画了殖民现代性的多重脉络,更为当代继续思考台湾心灵“再解殖”“再抗战”的问题提供有益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