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外国文学学术前沿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非人类生命体叙事、生态批评、人工智能的文学表征、数字人文”等外国文学前沿论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上,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绍福发表致辞。他指出,本次外国文学学术前沿高端论坛不仅是推动外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关键探索,更是响应习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在当前全面推进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立足时代使命,锚定文学研究的中国坐标,深耕闽南沃土,赋能特色研究的学术实践,迈向未来之路,推动科技人文的深度融合,对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守护人文灯塔,在文明互鉴中书写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由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生安锋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谢江南教授作主旨报告。两位学者从多维视角探讨了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议题,生安锋围绕于“世界文学”概念引起的一系列论争与反思,深入探讨了“反世界文学”概念如何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世界文学概念的认知,对于厘清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反思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张力、助推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谢江南聚焦植物人文主义这一跨学科领域,深入探讨了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植物转向”,指出希尼的诗歌预示并呼应了当代的植物人文主义论述,为在环境危机时代理解物种间的纠缠和生态意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视角。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议题涵盖数字人文与文学文本挖掘、非人类生命体叙事与跨物种关系再思考、物质性转向与新唯物主义、气候变化文学与生态批评等多个维度,旨在展示我国学者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深化文明互鉴研究。

文字:方飞 图片: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