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9时,朦胧诗代表诗人,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的作者梁小斌诗人莅临我校逸夫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为我校学子开展了一场题为“寻找丢失而钥匙”的演讲。本次讲座拉开了2016闽南诗歌节名家主题演讲的序幕。文学院师生、诗歌爱好者以及部分市民与校友等一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梁小斌,“一个仅剩下大脑的人”、“一个完全生活在文本与思想中的人”、“我们时代的奢侈”、“一个只扮演他自己的人”、“一个真实的人”、“精神无人区的先行者”、“一种无声无息的傲慢选择”、“正在复活的寓言”、“中国的卡夫卡”……说的就是我们眼前这位先生!——中等身材、中年打扮,眼镜很厚、声音很低,乖张不够明显、古怪不够张扬!
今天,他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作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用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开场,首先,他向我们讲述了他那首著名的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是如何写出来的,浓郁的情感,无限迸发的诗意,远近的想象将我们带到了一个遥远的心灵纯白的世界之中。这首诗源于先生在农村当知识青年时的经历,源于村庄没有钥匙和锁这么一个概念的一个平和生活的感受。他平和的向我们讲述着诗背后那温暖:“这些诗我至今记忆犹新 ,就在诗中大致写道:“鸡的芬芳,犹如带着红色羽冠,翩翩少年骑着白马在天亮之前将他被杀害的消息通知千家万户。“这源于我童年读过一个中国神话故事的 片段,一个白马王子在天亮之前骑着白马在通报他被杀害的消息,于是他的这个消息就被我嫁接到用于鸡的香味这样一个情节上。”
梁小斌先生告诉我们:“诗歌感性的生动是诗歌写作的第一要义。它的感性的生动,感性的生动,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感性的生动,就是从学习生活中得来的。”他用些浅显的例子向我们阐释“感性的生动”,并通过自身创作诗歌的生活向我们解答了我们每个人的感情生活,都是非常丰富的,却仍然到笔上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他说:“在一个诗兴发展的一个关口来谈,还缺少一种回想自己的一种能力。”
“诗歌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它传达了一个斧头是怎么从我手上拿来,是怎么递给木匠的这么一个过程”。先生激励同学们在诗歌写作中,经常要对自己行为的前前后后有流水账的描述,都应该在所不惜,在这么样一个流水账的描述中间,发现了诗性。发现诗路生活是多么的困扰,每深入生活一步就感到自己身上的重量不断地在加强。因为在深入生活中不断地感到生活的重负,这个时候,在诗歌写作中甚至就产生了一种看上去有正面效应却是有负面效应的叫作呐喊。
梁小斌说:“我用我们民族的母语写诗。母语中出现土地,森林和最简单的火,有些字使我感动但我读不出声。我是一个见过两块大陆和两种文字相互碰撞的诗人,为了着属,我曾经忘却了我留在沙滩上的那些图案,哺育河流中的扬子鳄,不会拖住它岸边的孩子。今天,我重新指向那些象形文字,我在沙滩上画出,水在潺潺流动的模样,我不用到另一块大陆去寻找水源,还有太阳,我,是活在我们母语中的象形行文字,我我活着,我写诗 “
梁小斌诗人,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他坚强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缘,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到生命的状态,新时期文学启蒙时,这么清脆,透明而深邃的诗句,在中国所有城市的旷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梁小斌诗歌中蕴含的深情和智慧,是近十五年来汉语写作多人面的见证,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通过自己卧薪尝胆的努力,绵延着一个纯粹高贵的文学理想,以透明消减灵魂,以深沉埋葬浅薄,以少战胜多。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这场精彩绝伦的演讲不知不觉就到了尾声,报告厅内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着我们对他的崇敬与感谢。这个靠构思为生的人,在表达以上构思的时候,并没有让我们觉得丝毫的乖戾、傲慢和灰暗,确实如他所说,他是随和羞涩的,甚至是体贴娱人的。
梁小斌,这个自我,它紧紧盯住自己,它放幽微到更幽微的去处;它盯住时钟的秒针,它让时间更慢;它纤弱又执拗,它异常敏感于生之屈辱、活之艰难、世之荒谬 ;它无处可逃,它不再逃,它迎面接受。
新闻部 黄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