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7点半,2016闽南诗歌节之艺文座谈与交流系列活动在博文楼东区举行。初夏又至,与诗有约,琴声温婉,佳人相会。主讲专家与文学院师生现场互动,畅谈文学与艺术。
分场一:台港诗人与诗歌创作
台湾著名诗人萧萧、香港诗歌协会会长秀实莅临我校,在博东401教室开展一场“台港诗人与诗歌创作”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徐纪阳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写作班同学与部分研究生共同出席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萧萧老师从词源学的角度讲述“诗”与“文”。他强调诗是持续的言论,长久影响一个人的言语,具有持续的影响力。他提出文学是有对比性的事物互相交错所产生影响的结果。谈到创作方法上的问题,他指出文学将对象陌生化后再去书写,并以小学作文题目《我的母亲》为例:“如果要写‘我’的母亲,重点要写出‘我’的母亲与别人母亲的不同。文学旨在写大同小异中的小异。”接着,萧萧老师从诗歌的意象、对象、夸象三个层面展开,他强调“意”是抽象的,“象”是具体的,诗歌就是用具体的外在的物象表达抽象的内在的概念。他指出有巨大悬殊的对比才是文学的意象,在诗歌创作时要大胆夸饰,但不能脱离实际。
秀实老师分析了初学者在诗歌创作上的误区,并给同学们提出诗歌创作的针对性建议。他强调写诗其实就是思想与语言两方面的问题,“发现”二字对于诗歌创作十分重要,没有发现,就不能写诗。他指出,诗歌的语言不是生活的语言,它是最接近自然的语言,他告诉同学们想要写出好诗,必须解决语言问题,要挑选诗歌发展史上的好诗来读,还应从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优秀诗歌中汲取养分。秀实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北岛、何其芳、卞之琳、顾城、海子等诗人及作品,盛赞诗人安琪是真正的诗人,并说:“诗歌开拓出一个新的世界,任凭外面风大雨大,我在屋子里写自己的诗。”最后,秀实老师引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一个真正的作家要面对作品,背对文坛”寄语在座同学在文学创作中要甘于寂寞,不计名利。

分场二:茶艺琴推展
诗能陶情,茶可清心。两岸文人相聚古琴教室,共论茶艺琴。
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首先为师生带来了古朴婉转的《南风畅》、《碧涧流泉》等名曲,琴声悠扬细腻,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温柔敦厚。他说道,琴是心意的外在体现,透过视觉、听觉以及心灵的知觉,使心情意味生动的传达出来,给人带来美感。紧接着,台湾明道大学罗文玲老师带来“人文是一棵大树”的主题演讲。她分享了自己布茶多用的“半圆哲学”,从茶道中体会人与人之间需要用一颗恬淡之心去交往合作。她还与师生分享茶文化,强调知识文化储存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想他人之需,学自己所能及,用心去感悟生活。
有缘人,在一水间相遇。本次茶艺琴推展会的举办,古琴、茶艺爱好者与名师面对面交流,让一颗久居在都市里不自然的心,柔软和自然起来。吃茶、思悟、静心、修养,一切都随着我们的文化血脉而不断传承……

分场三:诗书画的创意
饮清茶,论书法。台湾著名诗人林焕彰先生与著名书法家林俊臣先生与闽南师大书法爱好者围坐在一起,谈论书法与画作的创作方式。
林俊臣先生首先与文学院墨蕴书协的同学们交流了对书法的看法。他说道,书法是触觉艺术,不是视觉艺术,毛笔是我们身体的延伸。练习书法不要急于确定喜好,可能写着写着就明白了。书法更讲究的是随机性,要笔随心走。林先生多次提及“笔随心走”,在现场演示是更是写下了”笔歌墨舞“之句。而林焕彰先生则在谈话中一直强调玩“玩儿”的文化,卸下功利心,只求快乐,可能玩着玩着就不自觉提高了。林焕彰先生更在现场创作了多幅作品,主要以生肖为题,蛇、羊、马、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在谈话的后半程,两位先生同时挥毫泼墨,为此次闽南诗歌节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本次座谈会给了同学们亲近名家的机会,共建了极为融洽的现场氛围。同时,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书写人生,画出智慧。

分场四:台湾女作家的风采与文采
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陈宪仁教授与台湾女诗人叶莎应文学院的邀请,在博东402教室共同为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台湾女作家的风采与文采》的精彩讲座。文学院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此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陈宪仁教授以“台湾女作家的风采与文采——以三毛为例”为主题展开演讲,以此拉开讲座序幕。演讲伊始,陈教授介绍自己作为三毛的友人,一直致力于三毛生前文录的整理。接着,陈教授从三毛传奇的魅力、三毛的人、三毛作品的特色、三毛作品的风格——人道关怀等四个方面对三毛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并尤其强调了三毛作品里流露出的善良、豁达以及悲天悯人的性情。通过放映三毛生前的照片,陈教授表达了对三毛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陈宪仁教授强调,纪念三毛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她的作品,并以此告诫在座师生。
讲座第二部分由台湾女诗人叶莎作以“如何写新诗”的主题演讲。叶莎女士以两位台湾女诗人罗任玲和然灵为例,通过介绍她们诗歌的特色,得出结论:作新诗,要严谨、要精炼、要创新、要独特。她强调,诗歌不能写得像白开水,要有画面感,更要有情感。接着,叶莎女士以自己的诗歌为例,向在座文学院师生传授写新诗的技巧,成语活用便是其中之一。叶莎女士强调,成语活用可以让整个诗歌灵动起来,并建议新诗初学者可以把此项技巧应用到诗歌创作中去。

分场五:文学创作漫谈
5月15日晚上7点半,著名诗人梁小斌、赵宏兴、安琪应邀参加闽南诗歌节,在博东110教室为文学院师生和漳州市的文学创作者开了一场以“文学创作漫谈”为主题的座谈会。座谈会由代顺丽副教授主持,漳州市作协主席杨西北、作协的朋友以及文学院师生共同参加。
安琪老师是我校校友,她首先代表我校感谢梁小斌老师和赵宏兴老师接受邀请参加闽南诗歌节。她认为梁小斌老师是真知灼见的智者,他的作品采用独特的原创性写作方式,每次读他的作品都会有全新的感觉;她认为梁老师的诗歌是抒情明朗的状态,思想随笔则是哲学上穿插文学感悟。安琪老师表示通过接触,感受到梁老师的智慧体现在短兵相接互相问答中,而这可能比他自己陈述的东西更胜一筹,而自己也深受梁老师某些观点的影响。安琪老师也介绍到赵宏兴老师是著名的作家、诗人和主编,并表示作为著名编辑家希望他能多为漳州的作家介绍有关投稿方面的知识。
赵宏兴老师表示很高兴在美好的夜晚与大家共谈文学。他认为通过写作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继而,谈了自己年轻时写诗的状况,以及由诗歌创作转向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他还介绍了所编辑的《清明》和《安徽文学》两个刊物的相关情况,并表示欢迎大家投稿。赵老师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经典、体裁多样,也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并表示写作需多了解中国的主流刊物与主流作品。
梁小斌老师认为每一位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都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这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希望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他表示每个时代都会有其特殊的困顿与幸福,而文学能够弥补传达痛苦与幸福的裂隙。
在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中,在座的各位都积极向三位老师提问了关于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创作中的困惑以及如何做好相关文化产业等问题,并就文学创作的问题进行讨论。三位老师都对相关问题作了精准而丰富的回答,老师们的回答赢来阵阵掌声,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分场六:经典的现代传承
5月15日晚上7点半,知名作家计文君应邀莅临我校,在博东602教室为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以“经典的现代传承”主题的讲座。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杨杏红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计先生以“经典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引发在座师生的思考,她提出自己的观点:经典的产生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是时间检验的结果或是历史的选择等,而是人的选择和建构,尤其是由经典的反对者建构出来的。她指出,对经典的单纯坚守只能换来一个形式上的牌坊,而不是对经典的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计先生由名著《红楼梦》的经典化不是产生在作品诞生的清代,而是在五四以后,后人逐渐对《红楼梦》的诠释与改造;以及巴金先生的《家》对于《红楼梦》的继承等两个例子,指出对于经典最好的传承方式是对其进行“再创造”,给经典以新的肉体和生命,把它与人类当下的生命经验相贯通,而不是把经典推向神坛的位置,远离了人间。针对现今社会所担忧的“经典危机论”这一议题,计先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乐观,她相信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美感诗性的特质一定能够传承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