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上午,“第五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此次会议由闽南师范大学主办、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向大会提交40余篇会议论文,在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进行学术探讨。
上午8点半,大会在闽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三楼会议室开幕,会议由文学院院长黄金明教授主持,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肖庆伟教授和文学院汤漳平教授分别向与会嘉宾致辞。肖校长对到会的专家及学者表示欢迎,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和文理兼长、中文主打的发展模式,指出应以文献为中国语言学科研究的突破口,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为我校的中国语言学科建设增光添彩。汤教授认为此次大会提交论文数量较多,且内容十分丰富、精彩纷呈;对于与会嘉宾中在座的青年学者们,他欣慰表示后继有人,并预祝会议顺利召开。随后,会议发言分为四个时段,以发言和点评的互动方式进行。
上午9点20分,大会进行第一时段的会议发言,由福建师范大学郭丹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李炳海教授点评,第一小组的成员分别进行简要阐述。湖北文理学院刘刚教授对历代的庐江地望研究进行梳理、相参互证和深入辨析,认为今安徽舒城县之杭水、古之龙舒水当为《鄂君启节》和《招魂》共同记载的战国时代的庐江,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山西师范大学范春义教授从非专业型到专业型的角度讲述了戏曲碑刻的求全与保真,认为非专业型的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为专业型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南京师范大学韩旭老师就“饮至祈福”对屈原《九歌•礼魂》性质新探,认为《礼记》篇所记乃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熟知的“饮至礼”,李炳海教授认为此说观点独特、思路新颖,但要溯本归源,就古汉语语法而言,“饮至礼”尚有深酌余地。中南民族大学赵辉教授从汉代“传书”看正史向历史演义的衍化,指出历史到演义小说的重要一环。此外,我校的王照年副教授、林大志教授等人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上午10点40分,进行第二时段的会议发言,由贵州大学谭德兴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桐生教授负责点评,第二小组的成员分别阐述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扬州大学贾学鸿副教授提出对词语的原始本义进行追本溯源,全面把握辨析对象的词源、词族。济南大学俞林波老师指出醒目的人物叙事和隐晦的时间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是上古金文谱牒叙事艺术的主要特征。我校陈良武副教授则重提闻一多的“三重证据法”对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南京师范大学王国明老师结合传世文献和有关文物,对“太一”的天学源头及其嬗变进行考察,以期揭示郭店楚简所体现的古人独特的思维逻辑。我校汤漳平教授以河南巩县石窟寺为例,对两次调查中所见到的相关文献进行介绍分析,希望研究者能对我国石窟艺术投入更多精力,推动多学科发展。对此,陈桐生教授认可了汤教授在丰富文学史、开拓文学史领域、改正对文学史认证等研究领域的贡献,指出各位老师等从不同领域开拓了文学史,并对老、中、青三代研究学者的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
下午2点半,进行第三时段的会议发言,由我校陈良武副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张树国教授负责点评,第三小组成员各自简要阐述研究成果。福建师范大学郭丹教授指出了出土简帛文献在文体学上的四点意义,学问扎实,论理透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智宇晖老师讨论河东道尚武精神的地域特征及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治学严谨、材料翔实。郭常斐老师对出土文献与汉代文学研究进行论述,认为《神乌赋》将俗赋与正统汉赋区别开来,并对出土文献研究进入高校课堂提出自己的设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桐生老师认为出土文献冲击原有先秦散文史框架,七十子后学散文上承商周史官记言散文,下启战国诸子散文,通过上博简、清华简等竹简散文的研究,便于还原先秦散文的本来面目。
下午3点50分,进行第四时段的会议发言,由湖北文理学院刘刚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赵辉教授点评,各成员分别进行了精彩阐述。贵州大学谭德兴教授认为吴国出土青铜乐器铭文蕴含十分丰富的诗乐思想,出土文献证明当时吴国完全可能具备高超的诗乐批评水平。我校的陈金星老师认为汉代出土文献揭示了汉代星占的原始面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仪式以及物象四种证据交织呈现出汉代星战文化图景;我校杨艳华老师以出土墓志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探讨东祖李顺一支的家族遭际及其发展特色,利用墓志补充文献不足,对研究文学发展很有价值。山西大学张艳芳老师选题新颖,认为神性图符弥补了仪式文学即时性的不足,是口传文学稳定传承的重要手段。我校黄金明教授讨论了出土文献与七言诗之间的关系,提出七言诗在汉代的深厚背景,汉代的“成诗化”到魏晋的“去成诗化”,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文的自觉”。中国人民大学李炳海教授就《老子》“大器晚成”命题研讨展开判评,通过传世本《老子》、帛书本《老子》与竹简本《老子》的比较,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认为有关此命题的研讨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作用。
最后,大会进行自由发言。在座学者继续针对“文的自觉”、“出土文献与民族学”、“口传文学”、“古代星占与政治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精彩纷呈。
4月17日上午,参加第五届全国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各位专家驱车来到漳州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开展了以出土文献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数据库建设为主题的研讨。研讨会由黄金明院长主持。会上各位专家围绕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出土文献与《史记》等史传散文研究、出土文献与汉乐府研究、出土文献与诔碑文研究、出土文献与汉赋研究、出土文献与小说研究,以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其他论题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意在正本清源、为中国文化寻找更多根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建设提出新的建议。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三次重建、中国古代文明的提升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推动都具有重大意义。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肖庆伟

福建师范大学郭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