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3点,应我校邀请,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生导师王进安教授,在博东401教室为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关于《楹联知识漫谈》的主题讲座。文学院董国华、陈练军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董国华老师主持。
王进安教授专攻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对楹联具有音韵学方面的专业研究。王教授表示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今的中文系学子对于楹联认识生疏,通过介绍楹联知识,他希望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楹联横批“从右至左”的书写、上联景下联情、上联右下联左的书写和贴法传统,是得益于古书的装订以及古人的阅读习惯。王教授认为“汉字方形风格异,楹联韵律体裁姝”,楹联属于汉诗文化、源远流长,但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它既可调味生活,又能在鉴赏过程中笃行明史、博古通今,并使枯燥的语言学理论或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学习楹联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楹联”的定义,起初与“对联”大不相同,而渐渐发展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可以互相代替的概念,并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上下分句的字数相同且平仄相对、同一分句一般平仄相间、上分句尾仄声下分句尾平声(仄起平收)等。此外,王教授介绍了楹联的发展简史,始于最初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符”,后蜀主孟昶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视为中国楹联的起始,而后楹联发展日益繁荣。讲座最后,王教授指出楹联创作的三大禁忌:一是合掌,即语意、内容的重复;二是不合韵律;三是出现不规则重字。后以实例悉心讲解,引导学生将楹联知识学以致用。
王进安教授介绍楹联知识的同时,引用了各种各样的丰富材料,推荐了一系列楹联鉴赏与创作方面相关的名家著作,如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谷向阳的《中国楹联学概论》等。王教授的旁征博引,不仅使讲座内容充实有趣,更以此为契机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兴趣。
附专家简介:
王进安,男,1971年1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协和学院副院长兼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中国音韵学会、省语言学会、楹联学会、辞书学会会员,省辞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对汉语词汇学、语法学和修辞学也多有涉猎,出版专著《〈韵学集成〉研究》。2007年被遴选为“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1年获福建省第七届“教学名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