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7:30,福建教育学院鲍道宏副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讲座在博东110会议室进行,此次讲座主题是“语文课程内容”与“文章内容”辨析——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阅读教学研究,2014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中学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高校教师及一线教师。本场讲座鲍道宏副教授将从课程内容与文章内容角度解析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这个问题。首先,他对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四个中心问题展开这一理论进行解读,简化为目标—内容—教学—评价,囊括了一堂完整课的结构组成。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种课堂会形成一种僵化模式,所以不少批判的声音袭来,有的人提出应该允许结构化的课堂能“生叉”。比如说,当你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授课时,有学生提出了你预设之外的问题,你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提问,只有尊重每个学生并去解决意外才是真正的成功课堂。然后,鲍道宏副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应该教授给中学生语文课程内容而非文章内容,例如《咬文嚼字》这篇文章,整篇文章学生都是能够读懂的,但是学生不理解这种文艺评论性文章要学会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把此篇文章的文体特征、表达方法作为重难点,而不是简单重复这篇文章运用的例子内容。最后,鲍道宏副教授提到,我们在注重语文课程内容的讲授时,也不能忽略文章内容,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权衡两面。
这场讲座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也激发了大家的思维,在自由提问环节表现非常活跃,鲍道宏教授都进行了耐心地解答。
鲍道宏个人简介:
安徽人,福建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福建省中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负责人;福建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福建教育学院)首席培训专家。兼任福建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语文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课程理解:文化与制度的“新”视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现代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译著一部,参编教育学本科重点教材,教育类研究生用书等多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多项。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厅及学院课题多项并结题。2012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学研究”(DHA1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