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新年刚过,开学伊始,文学院就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著名学者林连通研究员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在逸夫图书馆五楼举行,会场坐满了慕名前来的学生。报告于晚上7点准时举行,黄金明院长主持了讲座并做了开场发言。
黄院长快人快语,一开场就送上了他的新年祝福,接着引用浙大前校长竺可桢先生的话来启发我们对读大学的目的的思考,很有启发意义。紧接着,院长还通过哲学、文学、音乐等大家的事例教导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大学时光,成为具有文采和思想之人。最后还例举了经济名人王强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多阅读文化经典,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读那些大浪淘沙的作品,完成服务于人生的这样一个目的。
黄院长发言完后,林连通教授开始做演讲。林教授声音洪亮,语言质朴。他在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直入主题。首先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入手,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互生互融关系。并举了“老虎”的古音读法,“客人”一词的历史演变等生动活泼的例子,条理清晰,论述严谨。林连通老师首先向在场师生阐释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人们的日常交流需要语言,只有通过语言的方式,人类文明才取得了进步,社会才得到了发展。而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柱。有了语言文字,人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国在上个世纪所进行的扫盲运动,推广普通话,以及现在不断修订的文字法,都显示了语言文字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对于如何研究汉语言文字的问题,林连通老师认为:第一,要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有兴趣,才能投入到研究的领域中去。第二,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游刃有余。第三,了解所研究学科的动态。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现状,才能找到更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第四,创新精神,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敢于想人之所未想,有批判的勇气,才能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第五,学好写作,重视写作。文章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不能写出好的文章,即使满腹经纶,也可能无人知晓。
最后,林连通老师表示,语言文字学研究前景喜人。无论是我国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还是一百多个国家建立的孔子学院,都表明汉语言文学正愈来愈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对自己的语言充满信心,潜心研究,共同展望美好的未来。林连通老师的演讲逻辑严谨,思路清晰,令在场师生深受启迪。 黄院长在林教授讲座结束后作了总结发言,指出中文系的学生应该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尤其是书法、古文字识别、阅读量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并勉励学子要发奋学习习,阅读经典。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下结束。
附:林连通,1942年8月生,福建永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编审。主要学术专长是方言、词汇研究及编辑工作。1965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语文》编辑部主任,方言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年鉴》主编、中国语文报刊学会常务理事。《汉字文化》主编。主要代表作有:《中国语文》(合编)、《泉州市方言志》(专著)、《新编汉语多用辞典》(合著)、《泉州方言变调、异读、音变述要》(论文)、《近义词反义词详解辞典》(合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