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10点10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教授应文学院的邀请,在文学院研究生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语义演变琐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陈练军副教授主持。
吴福祥教授长期致力于语言学的研究,在语法化、汉语历史语法、汉语方言语法史以及中国南方民族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此次讲座虽然说的是旧话题,但是吴教授却从新的视角给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语义演变”以及“语义演变的规律”。吴教授引经据典、博古通今,首先从国内外有名的语言学家Wilkins, Traugott以及王力等对语义演变观的不同论述,多方面论证得出语义演变的过程本质上属于“如牛生犊”,并且对语义演变研究的目标有新的见解。紧接着,吴教授从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演变、语义-语用的相互关联等微观角度详细地阐述了语义演变的单向性规律。吴教授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讲授方式以及大量的国内外例证,让在场师生对语义演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激发了同学们对语义演变的研究兴趣。
讲座尾声,吴教授就讲座所探讨的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认真地解答了师生们的问题,在场师生被吴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知识深深折服。
附1.吴福祥教授讲座提要:
语义演变琐谈
主要讨论与语义演变相关的几个问题: (a)什么是语义演变;(b)语义演变有没有规律;(c)新义是怎样产生的;(d) 应该怎样研究汉语的语义演变。
主要观点是:(1)语义演变主要是指义位的增加(新义产生)或减少(旧义消失),而非某个义位本身的改变。换言之,语义演变本质上是“如牛生犊”而非“如蚕化蛾”。(2)传统对语义演变所做的“扩大”、“缩小”、“转移”等概括和分析,并无实质意义;语义演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描述和解释新义是如何产生的。(3)语义演变特别是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具有显著的方向制约,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模式,显示语义演变很大程度上具有可预测的规律性。(4) 假如Traugott“语义演变的诱使性推理理论”确可成立,那么语义演变最基本的机制自然是与转喻相关的语用推理。至于“主观化”则应视为语义演变的一种后果或伴随效应,而非语义演变的机制。(5) 当前汉语语义演变的研究,最主要的工作是语义演变模式的描写、概括和解释。
附2.吴福祥教授简介:
吴福祥,男,199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上海市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西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校兼职教授;《东亚语言学报》(法国)、《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东方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研究》、《南开语言学刊》和《励耘学刊》等杂志编委;“西方语言学视野”丛书专家委员会委员,“外国语言学名著译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福祥的研究兴趣是历史语言学、语法化理论、语言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著有《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吴福祥卷》等专著十余种,发表《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等论文百余篇。在语法化、汉语历史语法、汉语方言语法史以及南方民族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等方面,他的研究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汉语语法化和历史语法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被认为是国内语法化研究和历史语法研究的领军人物。1996年以来,吴福祥曾应邀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访学、进修和交流,并于2005年3至9月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担任合作研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