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学生记者廖肇禄 胡静报道)10月9日晚7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胡旭教授受邀来到我校,在艺术楼东区报告厅给大家做了一场题为《四大名著与中国人的性格》的讲座。
胡旭教授言语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听众轻松愉快、其乐融融。胡教授首先从“四大名著”之所以“大”开讲,认为其备受推崇、广为流传,是因为作品反映的是非因果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的评判标准。然后,胡教授通过对四大名著中典型人物以及代表情节的分析,来证实这一论断。例如,在《西游记》中,对道教至尊玉皇大帝没有信仰的调戏,对唐僧儒家学者形象的戏说等,反映出《西游记》宗教观的杂糅性。胡教授还从微观角度入手,阐述了正统思想的根源和历史,对后世诸如东晋、南宋等以及对明朝遗民的深刻影响,层层剖析,鞭辟入里,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受益匪浅。
胡教授提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通过四大名著,看出国人性格的优劣。要秉承去粗取精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取舍,要跳出名著去读名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名著的价值,培养国人对社会的责任。
最后,胡教授与大家进行了学术交流,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他说:“懂得如何做人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他认为,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胡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叮嘱和鼓励同学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兴趣广泛阅读,积累知识,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达到明理、格物、致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