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瓷器题诗看唐诗在唐代下层社会流行》的讲座
2011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尚君教授莅临我院讲学。下午三点,在中文系副主任林大志教授的主持下,陈教授在中文系会议室向本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了一场关于《长沙窑瓷器题诗看唐诗在唐代下层社会流行》的讲座。
首先,陈教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长沙窑瓷器的一些常识。1957年,我国开始出土挖掘长沙窑瓷器,据统计,长沙窑出土文物题诗超过100首,题诗的主要器物是壶。陈教授指出,这大概与唐代人好饮酒茶的风气有关。接着陈教授通过幻灯片,向大家展示诸多亲自在实地拍摄的出土文物上题诗的实物照片,给大家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角感受。
其次,陈教授介绍了他以这些题诗着手进行的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觉和方法,也是对大量的出土文献进行梳理、对比、考证的研究。他发现,长沙窑百余作品中有12首题诗与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长沙窑瓷器重合。此外,还有大量的题诗是改写过的,可以说是民间二次创作,其形式虽与原诗有差距,但其间总的趋势是变化的,更为通俗易懂,更适宜于下层社会流行,也更能够真实地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原貌。在研究中陈教授敏锐地发现,这一文化传播现象很有研究价值,即打开一个新的研究专题——从长沙窑瓷器题诗看唐代下层社会之流行。具体内容上,劝善、劝学是题诗的两个重要主题,此外饮酒、送别、思想、怀人等主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具体表述上,题诗更加通俗、直白。陈教授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白居易、王维、刘长卿三人为民间引用最多的一流诗人,而李白、杜甫的诗却鲜见于长沙窑出土文物上,这又与敦煌文书中的实际情相况吻合,均体现了当时唐朝的下层社会的文化趣味。
陈教授的讲座不仅让大家领略了长沙窑出土文物的风采,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术研究方法,大有为青年学子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学养品位之益。讲座进入互动环节时,在座听讲者的思维仿佛被陈教授精彩的讲演激发开来,踊跃提问,陈教授不厌其烦、认真详尽地为每一个提问者解难答疑,态度极为谦逊,令人敬佩。提问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及陈教授多年前写的一个自传性的文章,令其颇为意外,也显得特为感动。
最后,林大志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并对陈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
陈尚君,男,汉族,浙江慈溪人。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南通。1969年初中毕业后,在江苏海门江心沙农场务农八年。1977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78年考取研究生,师从朱东润教授研究唐宋文学。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1983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6年任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