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海峡两岸第三届闽南语诗词吟唱交流会在晋江东石举行。来自闽台四地(闽南厦漳泉及台湾)的诗社、吟社代表以及吟诵爱好者400多人与会。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唐音吟诵社艺术指导施榆生老师带领以学生为主体的吟诵代表队一行9人应邀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上午,交流大会在晋江侨声中学电教楼会场隆重召开。由各地吟诵代表队带来的古典诗词闽南语吟诵、吟唱节目接连上演,精彩纷呈。我校施榆生老师吟诵开漳圣王陈元光所作的五言排律《晓发佛潭桥》等诗,唐音吟诵社小组联咏《山居秋暝》《声声慢》《长相思》等五首唐宋诗词名篇,诵吟结合,体式多样,整体展示了对传统闽南语诗词吟诵艺术的准确传承与出色表现,师生的倾情演绎别具风采,博得与会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各地区吟诵代表队也相继登台献艺,厦门市代表队吟诵《秋思》等六首诗词,泉州市老园丁诗社吟唱《月满西楼》,台北龙山吟社吟唱《水调歌头》等五首诗词,台南安平文教基金会吟诵《金缕衣》等五首诗词,还有晋江龙江吟社、南安成功诗社、侨声中学百草园诗联社、东石镇第二中心小学等表演的诗词吟诵节目。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用声韵存古的闽南语文读音吟诵起来,韵律和谐,古雅美听,在平平仄仄的起伏顿挫之间,传递着浓浓的闽南味,深深的中华情。
下午,闽台四地闽南语诗词吟唱探讨会在东石古寨文化大楼举行。与会代表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闽南语吟诵的传习、两岸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指出,闽南语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材料和特殊工具,闽南语地区的青少年应该从小认真学习,并好好加以运用。晋江龙江吟社蔡子芳社长向大家报告关于未来开展闽南厦漳泉三地联合申报“闽南语诗词吟唱”为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景。我校施榆生老师以唐音吟诵社为例,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生态传承”方略,及其在闽南高校的积极尝试。他强调闽南语应在生态保护中加以传承,在传承中落实生态保护。要不断探索与学校、社区、社会的合作,让更多的青少年记住乡音、拥有情怀,在诵诗、吟诗、作诗的实践活动中参与闽南方言的保护与传习,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台北龙山吟社张锦云社长介绍了由渡台的泉晋乡贤创办近百年的诗社长期以来在传承中华传统诗词吟诵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台南安平文教基金会蔡金安董事长指出,闽南语的传承任务重要而紧迫,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两岸吟友要多多开展闽南语诗词吟诵吟唱文化交流,彼此相互借鉴,择善而从。

此次活动由晋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石镇人民政府、晋江市诗词协会联合主办。海峡两岸吟友以乡音吟唱和乡情乡谊为纽带,深入开展闽南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传统吟诵艺术的传承,促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发展,其意义极为重要而深远。
文:陈丽娜 图:洪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