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文化活动
·学术交流
·学院新闻
·文院风采


学院新闻
文学院特邀郭英德教授开展古代文学系列讲座
作者:;日期:2018-12-20

为提高同学们学术研究的能力和视野,12月16日至12月19日,文学院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为18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召开4场古代文学系列讲座,讲座由教师宋巧燕主持。

12月16日上午,郭教授在博东109教室开展了系列讲座的第一场——“漫谈古籍校勘的原则、目的与方法”。郭教授先是对校勘进行了定义,校勘就是对比一书的不同版本,他书的有关资料或一书前后的有关文字,发现或审定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讹误。紧接着,郭教授对古籍校勘求真复原的原则、实事求是的目的、阙疑真改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并简要介绍了陈垣的校勘四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最后,郭教授提出了校勘古籍应先广泛搜集各种本子的相关资料,进行一系列的比较分析、推理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12月16日下午,郭教授在博东108教室开展了以“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为主题的讲座。首先,郭英德教授对版本、一书各本以及版本系统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作者”的增删易改是“一书各本”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紧接着,郭教授以《水浒传》作为例证论述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中“一书各本”的现象、文本“原貌”的追寻、不同版本的价值等问题。最后,郭教授向同学们推荐了异同比较法、源流梳理法、内涵阐释法、文化寻因法等版本研究方法,并提醒同学们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不同版本或版本系统对正文文字内容的不同处理,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和价值。

12月18日下午,郭教授在博东401教室开展了以“文本细读与文学阐释”为主题的讲座。首先,郭教授通过《红鹅别传》是什么?《秦楼月》传奇作于哪一年?《秦楼月》刊刻和版本有何特点?这三个问题引出了本事考、作期考、刊刻考三个概念。紧接着,郭教授以朱素臣《秦楼月》传奇的解读为例,论述了本事考与文学想像、作期考与遗民意识、刊刻考和女性阅读三对关系,其中,郭教授提出可以通过观察卷首、联想与细查来考证人物的关系。最后,郭教授建议同学们要注重研究意象群,研究意象的排列组合以及意象和意象之间的关系。

12月19日上午,郭教授在博东109教室开展了以“作家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为主题的讲座。郭教授先是简要概述作家研究的文证依据和研究方法,提出判断一个作家研究是否有深度可以从设身处地和以心遇心这两个角度出发。紧接着,郭教授从作家生平研究、作家心理研究、作家的文学活动研究以及作家的群体研究四个方面重点阐述作家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指出作家研究应打开眼界,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研究。最后,郭教授通过《喧嚣与寂寞——1616年剧作家汤显祖的自述和他述》一文为例,从题目出发,仔细分析文章定位、聚焦和阐释意义的重要性。

此次系列讲座,郭教授幽默的风格以及渊博的文化修养给文学院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专家简介:

郭英德,1954年10月10日出生,福建晋江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遗产》杂志编委、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曾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等。

图/文:谢秋月

浏览:

主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公地址:博文楼东区一楼 电话:0596-2591442  邮件:zwx@m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