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4点,福建省武夷学院教授、国家教育部教指委园艺(含茶学)委员、第九届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第六届南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李远华莅临文学院海峡两岸茶文化课堂,为我院同学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武夷山茶产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的讲座。
讲座伊始,文学院茶文化课堂副主任林枫对李远华教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令人心驰神往,李远华教授运用其渊博的学识及他在茶文化研究上的造诣,为大家讲述了武夷山茶产业的历史与发展。


武夷山茶产业历史
关于武夷山茶产业的历史,李远华教授从武夷茶最早出现的时间开始介绍。教授说武夷茶(绿茶、红茶、岩茶等)的准确出现时间是在秦汉之际,而且是由越族人带来。那时的武夷茶叫“晚甘侯”,这是武夷茶最早的别称。接着教授提到,武夷茶在元代之前名气不如“北苑茶”,并向我们科普了北宛茶及相关历史。北宛茶也叫“北苑贡茶”,它主要指宋代时产于北苑的茶,北苑就位于今南平建瓯市东峰镇境内。当时推动北苑茶成为皇家贡茶的有功之人分别是丁谓和蔡襄。丁谓是宋太宗时进士,宋真宗成平年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造龙凤团茶,一斤八饼,名为大龙团。龙凤团茶进献皇宫,宋真宗品尝后龙颜大悦,此后,建州每年都要上贡相当数量的龙凤团茶。蔡襄则是在大团茶的基础上将其改为小团茶,并著有《茶录》一书。
李远华教授说,经过“前丁(丁谓)后蔡(蔡襄)”的督造,北苑茶制作技艺达到成熟。加上宋徽宗皇帝的喜爱和推崇,成了皇公贵族的时尚奢侈品,刺激了茶风的全国盛行。宋徽宗赵佶在宴会时“亲手注汤击沸”布茶之事,宋徽宗还根据这一场景,创作了著名的《文会图》。但宋徽宗在茶文化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大观茶论》,其论述的对象,主要是“北苑茶”。
到了明清时期,武夷茶开始逐渐盛行,名扬海外。1607年,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武夷红茶,由此辗转到欧洲,称为“black tea”,随后正式用英语称为“Bohea”,武夷茶因此成为中国茶的代称。1753年瑞典权威的植物学家林奈(Linne)在《植物种类》一书中分世界的茶树为二种,其一即为Var bohea(武夷变种)。此外,教授还介绍了多地万里茶路的起点,其中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是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从武夷山起,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下梅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
武夷山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李远华教授介绍福建省2017年茶叶面积382万亩、茶叶产量45.2万吨,产量全国第一、面积全国第五,福建省茶产业年产值235亿元、综合产值937亿元。2018年,福建省茶叶全产业链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毛茶产量、单产、良种推广率、茶叶出口货值(2.4万吨,3.5亿美元)增幅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教授还说,武夷山是“茶树品种王国”,历史记载有茶树种质资源1187种,有茶王“大红袍”、四大名丛(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及老枞水仙、高枞水仙等。当地茶树群体种叫菜茶(奇种),主栽品种水仙、肉桂、大红袍,品种茶如105(黄观音)、204(金观音)。武夷山地处北纬27°45’,东经117°57’。属南岭山脉,发脉于崇安西南的白塔山,全山有三十六峰、九九岩,以三仰峰最高海拔745米,大部分山峰均在海拔600米左右,一般谷地海拔亦在350米以上,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武夷山的正岩产区以著名的“三坑两涧——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为代表,其特点是盆景式茶园。正岩土壤:岩石主要是火山砾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等,岩石风化土壤含砂砾较多,达24-29%,钾锰含量高。武夷山具有独特的正岩环境:山不高,春潮、夏湿、秋干、冬润,雾多,空气湿度大,均在80%以上。正岩茶采摘一般采春茶,少量采冬片。
武夷岩茶既是茶树品种,也是干茶名,又称精制茶,8-10鲜叶做1斤精制茶。谈到武夷茶,就不得不说起大红袍。大红袍母树产在九龙窠,是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极品。上世纪80年代是3株,现有六株,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2011年大红袍品种鉴定、2012年下达文件,第2株“奇丹”为大红袍。吴远华教授还向我们科普了大红袍:一是产自大红袍母树纯种茶树(6棵);二是所有武夷山茶的广义称呼;三是拼配大红袍称呼,由水仙、肉桂、大红袍、品种茶、陈茶等拼配而成。
李远华教授还告诉大家,武夷岩茶有中轻火、高足火岩茶。不同山场、不同品种、不同做法、不同焙火,品质差异很大,好的岩茶喝起来有厚重感、有水香,回甘生津、口齿留香、岩韵十足。武夷岩茶的岩韵指的是武夷岩茶独特的生长环境、适宜的茶树品种、优良的栽培方法和传统的制作工艺等综合形成的香气和滋味,表现为香气芬芳馥郁、幽雅、持久、有力度,滋味啜之有骨、厚而醇、润滑甘爽,饮后有齿颊留香的感觉,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也称“岩骨花香”。
最后,李远华教授提到,茶产业发展从传统经验生产转到讲科技生产。讲科技,就要学习科技知识;从事茶产业,必读7+1本茶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生物技术》,《茶业经济学》,《茶文化学》。随着茶产业发展,“国际茶叶大会”、“教育部茶学学科组会议”、“吴觉农茶学思想研讨会”、“海峡两岸茶博会高峰论坛”等关于茶学、茶产业发展的大会相继出现,茶产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我们相信,随着茶叶经济的世界化与现代化发展,武夷茶产业将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能够以自身努力伴随和见证武夷茶产业的成长与拓展,武夷茶产业的科学发展道路一定能越走越宽广。
文/图:徐雅璠